: .
民法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 导论
1. 民法一词由罗马法的市民法延续而来。
2. 广义上的民法包括公司法、海商法、保障法、破产法、票据法等。
3. 《民法通则》于 1986 年 4 月 12 日通过,不是一部民法典。
4. 调整对象:
( 1 ) 财产关系 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内容:财产所有、财产流转 利益实现:等价有偿
(2) 人身关系 内容:人格关系:生命、健康、姓名、名称、肖像权等 身份关系:配偶权、亲属权、监护权等
5. 调整原则(多选题)
(1) 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
(2) 平等
( 3 ) 自愿 :充分自由表达真实意思
( 4 ) 等价有偿
(5) 诚实信用 --- A 。建立关系时,禁止隐瞒或欺诈对方
B. 建立关系后,恪守信用,履行义务
C. 发生损害时,及时补救,避免或减少损失
( 6 ) 公平
(7) 禁止权利滥用 ---
第二章 民事法律关系
1. 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 特征
(1) 内容是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关系
( 2 ) 主体平等
(3) 主要是财产关系
(4) 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和财产性(财产补偿为主,惩罚性、非财产性不为主)
3 . 分类
调整对象 财产法律关系:财产归属、流转形成,具有直接物质利益内容 人身法律关系:人格、身份而形成,不具有直接物质利益内容 义务主体范围 绝对 --:权利人之外,一切不特定人为义务人 相对 --: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具体、特定 权利实现方式 物权 --:绝对法律关系
债权 -- :相对法律关系 内容复杂程度 单一 --- 复合 --: 形成和实现 实现的 --- 民事责任关系 4. 要素
(1) 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A.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不同于民法中的 “人”
B. 民事法律关系中总是存在相对应的多个主体
C. 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一方有单一主体和多数主体之分
D. 特定主体(相对 --- ),不特定主体(绝对 --- )
(2) 内容:民事权利、民事义务
A. 民事权利: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
B. 民事义务: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
(3) 客体: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A. 是体现一定物质利益的行为
B. 物是标的,不是客体
二. 民事法律事实
1. 是法律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是现象
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
2. 分类(多选题,具体例举选出那些属于民事法律事实) 按客观事实与主体意志: 事件:自然事实,与主体意志无关,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行为:受主体意志支配,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活动。
合法行为: a.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旨在发生、变更或终 止民事权利、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主观上不一定具有发生、变更、消灭正常民事法律 关系,但客观上能引起发生、变更、消灭 --- 的行为。
不合法行为:违约、侵权、不履行法定义务T无效、可撤消
第三章 公民(自然人)
一.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1. 是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
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可能性,不一定参加民法关系 参加具体民法关系才能享有
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 实际取得利益,不含民事义务 法律规定其内容,与个人意志无直接关系 直接反映个人意志(个人意愿)
与主体人身不可分,不能转让、放弃;
他人无权限制、剥夺 可依法转让、放弃; 可依法限制、剥夺
3. 特点A。主体平等:不受有无行为能力限制
B. 内容统一
C. 实现现实可能性
4. 开始与终止 A。开始:始于出生-户籍、医院出生证明、其他。
:终于死亡。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人同一事件死亡,不能确定死亡时间:无继承人的先死; 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辈分不同T长辈先死;辈分相同T各自继承人继承
5. 尚未出生的胎儿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不能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继承遗产时,胎儿可作为法定继承人分得遗产,但出生时是死体的除外。
二.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1. 法律所确认的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的能力。
2. 分类
(1) 完全~ :法律赋予达到一定年龄和智力状态正
民法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