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家蚕
一、我国的养蚕历史及家蚕产业现状
目前我国茧、丝、绸产量居世界首位,丝和绸的出口量分别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2%和45%,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我国现有26个省(市、区)1000多个县栽桑养蚕,养蚕农户1000多万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蚕业消费除为纺织工业提供珍贵的原料外,还为国防、化工、交电、医药、保健、食品工业,以及工艺装饰等方面提供重要原材料;尤其是生物技术的深化开展以及在蚕业上的广泛应用,消费基因工程疫苗、药品和杀虫剂等将形成价值更高的非丝产业。我们应进步养蚕消费技术和经营管理程度,重视质量,努力研究开发蚕的机能和蚕丝的新用处。
二、蚕桑产业的地理区划
、重庆蚕产区
全年养蚕3-4次,以春蚕和中秋蚕的数量为多,产茧量居全国首位。
、江苏蚕产区
桑田大多集中成片,全年可饲养春、夏、早秋、中秋、晚秋五期蚕,但多以春蚕为主。是我国消费优质茧的主要基地。
、海南蚕产区
蚕期从3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全年可养蚕7-8次,以夏蚕为主。
山东、安徽、湖北等蚕区。中国其他许多省份也有蚕的饲养。
三、家蚕的主要消费用品种
优良的蚕种是蚕茧增产的内在因素。选用蚕种要根据季节、地区和当地技术程度和条件来决定。
春季桑叶质量好,气候适宜,有利于获得稳产、高产,应选用多丝量的品种。
夏秋季一般饲养耐高温、体质强健的蚕种。中、晚秋时饲养的蚕种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叶质情况而定,气候正常、叶质好的地区,可饲养春用蚕种。
⑴ 苏5×苏6〔正反交〕:好养,高产,丝质优,出丝率高,卵孵化率高,孵化齐一。是多丝量品种。
⑵ 华合×东肥〔正反交〕:体质强健,好养,结茧量高,茧丝质优。是多丝量品种。适宜我国长江流域、华北、东北等地的春季和晚秋饲养。
⑶ 杭7×杭8〔正反交〕:体质强健,抗病力强,茧丝质优,卵孵化整齐,反交种孵化较差。是多丝量品种。适宜春季饲养。
另外还有781×〔782×784〕、浙蕾×春晓〔正反交〕、川蚕3号〔正反交〕等。
、秋用品种
⑴ 〔苏3×秋3〕×苏4〔正反交〕:正交卵孵化齐一,反交孵化欠齐。茧型匀整,丝质好。适宜于江苏、四川等省夏、中秋、晚秋饲养。
⑵ 浙农1号×苏12〔正反交〕:卵孵化齐一蚕体大小均匀,结实强健,抗高温,茧型整齐,产茧量高,丝质好。
⑶ 群芳×朝霞〔正反交〕:在夏秋高温季节食桑快而猛且耐粗食,好养,发育快,出丝率高,蚕茧整齐,茧层较厚,茧丝较长,丝量多,质好。
⑷ 芙蓉×湘晖〔正反交〕:卵孵化齐一,发育快,抗高温,好养,产量高,茧质好,丝质优。适宜夏秋季饲养。
另外还有新抗×科明〔正反交〕,广农3号和4号等品种。
四、家蚕的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略扁平,卵孔端稍尖,有紫、灰、黄、橙、绿、白、褐、赤等色。初产卵常淡黄绿色,越年卵茶褐色。初产卵外表隆起,后中央出现浅凹,即为卵窝,假设卵窝呈三角形,那么为死卵。
幼虫:圆筒形,腹部腹面有雄、雌性生殖芽。刚孵化时为黑褐色,头部较大,形似蚂蚁,俗称蚁蚕。以后逐渐长大为小蚕或稚蚕,再长大些那么为大蚕,体色逐渐变为灰白色,有暗色条纹,疏生黄褐色短毛。幼虫除头部外,由13个体节组成,其头部小而坚硬,有单眼和触角、唇颚及吐丝管。成长发育至末龄期,逐渐停食,躯体收缩,渐呈透明,变成“熟蚕〞,开场吐丝结茧。到大蚕期,可从生殖芽来区别雌雄,成熟的幼虫,体长为6-7cm,通体白色。
蛹:纺锤形,长15-30mm,头部较小。前胸节近六角形,后胸最短。前、中足端部可见。雄蛹第9腹节腹面具1小点,雌蛹第8腹节腹面具1纵线。气门椭圆形。
成虫:家蚕成虫的体长一般为厘米,翅展厘米。它头部较小,有黑色复眼,体翅2对,为白色。口器退化,下唇有小细须。前翅顶角及外缘突出,为三角形,较大,有3条横纹,前翅反面中室端横脉明显。后翅较小,略呈圆形,有2条平行线,腹部及背部中央有较长的白色丛毛。
雌蛾触角灰色,较长,雄蛾的触角为黑色,比雌蛾长,足部有黑褐色爪。雌蛾腹部粗壮,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瘦窄,末端较细小。
五、家蚕的生活史
家蚕的发育为完全变态,需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蛾〕四个时期。完成一个世代大约需要40-50d。
交配
产卵
受精
幼虫
成虫
雌雄蛾交配后,雌蛾开场产卵。当卵分开母体几秒钟以前,精子进入卵内,在产卵后两个小时左右进展受精作用。受精后,卵10几个小时后形成胚胎,后胚胎发育成幼虫而孵化,幼虫取食发育为成虫,再产卵。
此次产的卵假设要到第二年春天才孵化,即为一化性,假设8、9天就孵化,再按上述发育过程发育为成
第三部分家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