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解脱戒别解脱梵语是“扎得模嘉”, 意义有三:1、“扎得”意为“别别、分别”,“模嘉”意为“获得解脱”, 合在一起意为“别别解脱”或“分别解脱”,因为谁受持别解脱戒谁就会从恶趣轮回中解脱,而他人则不会因此而获得解脱, 犹如各人吃饭各人饱一样。2、“扎得”又可作为“起初、最初”, “模嘉”意为“解脱”, 合在一起为“起初解脱”, 即在刚获得戒体的第一刹那之时, 已解脱各自的恶戒。如以不杀戒为例: 当我们得到此戒体时, 我们就即刻从杀生的恶业中得到解脱;3、“扎得”意为“方便”,“模嘉”仍为“解脱”,合在一起即解脱方便,即守持此戒律能得到解脱, 故为解脱的方便。印度弘扬戒律的大论师无垢友(智美西宁)在其汇集一切小乘戒律精要的论著《别解脱经广释律集论》,以及藏地萨迦派祖师智贤律师的《戒律根本论善解日光教海疏》( 简称《日光疏》) 都对别解脱戒作了详细的解释。第二节、分类任何法门都可分为能诠之句与所诠之义两种, 如中观即可分能诠句中观与所诠义中观, 其余如“因明”、“般若”等都可如是区分。同样,戒律也可总分为能诠句戒律和所诠义戒律两种。能诠句戒律即是三藏中的律藏, 因佛涅盘后, 小乘分成了二部、十八部、二十部等不同的部派, 因此戒律也有了相应的分类。佛在经中曾讲过: “佛告文殊,未来我诸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上、下、中,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各部戒律都是佛法, 都是解脱法, 而且基本一致, 只在细节上各有取舍、详略的不同, 无论依哪部, 均可得清净的戒体, 得小乘四果。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心分别、舍弃, 否则有可能犯舍弃正法的过失, 甚至毁掉自己的皈依戒。现在主要有南传的《善见律》、汉传的《四分律》、藏传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三种。汉传的《四分律》由迦叶尊者传阿难尊者、末田地、舍那波提、优婆毱多, 五祖优婆毱多有五大弟子, 各自结集了五部律藏, 其中昙无德( 法正) 分四次结集完了律藏,分装四夹,故名为《四分律》,唐朝道宣律师著述疏、钞,广为弘扬,从而奠定了《四分律》在汉传佛教中的基础。藏传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以部派取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是十八部中从上座部分出的一个部派) ,传承是佛传舍利弗尊者,再经罗睺罗尊者,萨绕哈尊者、龙树菩萨等,由静命大师传至藏地。《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在道宣律师后五十年左右由义净三藏翻译成汉文, 是汉文律典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种。本书以《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主,遇有与《四分律》不同之处,均作注明。律藏分经典和论典,经典有《杂阿含经》、《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经》、《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论典来说,《四分律》的论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师所著的《南山三大部》, 在有部律中, 当首推德光尊者(又称功德光尊者)所著的《戒律根本论》,在这部论中,德光尊者归纳了佛在世时所制戒律的全部学处, 详细叙述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开遮持犯。德光尊者是世亲菩萨的四大弟子之一, 约公元六世纪人, 精通三藏, 他的著作有《戒律根本论》及《自释》、《百一羯摩论》等, 众多大德授记为三地菩萨, 与共同列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的二圣。德光尊者最著名弟子是法友论师,他著有《戒律根本论大疏》,后代的智贤律师(又译为智慧妙)等主要引用法友律师观点。释迦光尊者是德光尊者同时代的人, 他的著作主要关于沙弥戒方面, 有《戒律三百
别解脱戒-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