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对联:
另一副对联:
父进士 子进士 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 媳夫人 婆媳均夫人
父进土 子进土 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 媳失夫 婆媳均失夫
第一页,共44页。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东坡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
第二页,共44页。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第三页,共44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比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经过多次推敲。 这种推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在今天,有位美学家称之为——
第四页,共44页。
作者简介
咬文嚼字
朱光潜
第五页,共44页。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
作者介绍
第六页,共44页。
阅读思考
: “咬文嚼字”指什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做到?目标是什么?
:文章用哪些材料来阐发? 怎样阐发?
:各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这些论述你接受吗?能举出相关例子吗?
第七页,共44页。
解析标题
例1、学习理论重在领会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例2、有的人在谈话时总喜欢咬文嚼字。
例3、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没有用处。
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
卖弄才学。
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强词夺理或狡辩。
第八页,共44页。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跳读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第九页,共44页。
题目含义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化贬为褒)
第十页,共44页。
咬文嚼字--优秀实用课件-201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