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孩子,也别让孩子怕你自从 11 岁儿子额头上冒出大大小小的青春痘,王媛就知道,她最担心的挑战来临了:儿子进入青春期了。眼下, 儿子除了什么都要顶下嘴, 还没有什么出格的, 毕竟他才上小学六年级。但王媛知道, 更多的对抗和更多的担心, 在后面——青春期, 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 可能都是一个可怕的字眼。“我自己的青春期过得就有点困难, 现在的社会跟我们那个时候又不一样了, 复杂多了。我觉得孩子的青春期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 一团高速运转的漩涡, 我害怕我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被吸进去,而我们做父母的,却可能根本帮不到他。”父母为何如此担心? 无数父母为孩子的青春期担心。到底担心的是什么?事实上, 为人父母者自己也说不清。可能是性, 还可能是毒品, 以及堕入黑社会——媒体不断报道的各类青少年暴力事件让很多家长视青春期如洪水猛兽。危险丛生,这就是父母眼中孩子的青春期图景。青春期确实如家长们担心的那样充满危险吗?整个社会是不是过度渲染了青春期危机呢?李子勋认为, 青春期是社会文化的概念, 不是生物学的概念。“一只小老虎, 可能会去玩弄一条眼镜蛇, 却不知道危险, 长大后才会敬而远之。西方社会没有那么多对青春期的关注, 原因是把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看成是自然的,因而更具宽容的态度。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而忽视对个性的尊重; 太多使用非此即彼的评价系统, 使孩子内心处在分裂的语境中; 还有就是父母不鼓励独立, 或者滥用家长权力, 不主动给予孩子自我的空间与行为决定权, 这些都会造成青春前期的孩子普遍感觉压抑。青春期是一种对压抑的清算。我敢说, 从小不听话, 喜欢自我主张的孩子,没有青春期问题。”在心理学家看来, 青春期远没有父母们想象和媒体放大给社会看的那样可怕。而父母过度担心青春期, 首先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 很多父母感觉青春期的孩子像断了线的风筝要飞走了,这使他们很焦虑——他们希望孩子还像小时候一样依恋自己。“如果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仍然感到需要控制,就会经常体验到恐惧和危险。”李子勋也认为, 从心理层面说, 青春期应该是父母的问题, 而非孩子的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无条件地依恋父母, 需要父母, 全方位地听从父母, 按照父母的价值观生活、学习与交往, 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可以体验到快感、权威感、被需要感、自我价值实现, 甚至是活着的意义。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审美、情趣、价值体系时, 他们首先放弃的是父母给予的那套价值体系。对孩子来说青春期是获得,对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丧失。”很多父母意识中渴望孩子长大,潜意识中又害怕他/ 她长大,于是孩子在社会适应中遇到的许多麻烦就会被父母无限放大,从而加重了孩子适应社会的挫败感。李子勋认为, 强调青春期的管理, 不过是帮助父母能够合理化自己依恋孩子的行为,使分离延缓到来。 1/3 的年轻人青春期是痛苦的几个 14 岁的少女在迪厅暴打一个女孩并脱光她的衣服游街……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出现在媒体上的关于青少年的此类报道,也并非危言耸听。我们确实看到, 虽然有些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但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孩子青春期过得相当艰难。张芸的孩子从 12 岁开始,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管束。他不但与父母对抗,与学校对抗,好像也在与整个社会对抗。李建军的儿子在 15 岁时与一群社会青年混
别怕孩子,也别让孩子怕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