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内讨论(tǎolùn)过程
第1页/共23页
第一页,共23页。
目
录
肆
蓬勃发展
叁
正式建立
提出和形成
贰
导火索
壹
伍
重大意义
第2页/共23页
第二页,共23页。
壹
导火索·九一八事变
抗日统一战线(tǒngyī zhànxiàn)的形成
第3页/共23页
第三页,共23页。
第一(dìyī)部分·导火索
第4页/共23页
第四页,共23页。
贰
提出(tí chū)和形成
抗日统一战线(tǒngyī zhànxiàn)的形成
第5页/共23页
第五页,共23页。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huí yīnɡ)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运动(yùndòng)意义
第五部分(bù fen)·运动意义
第6页/共23页
第六页,共23页。
走上街头
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东北大学、中师范大学等校学生举着大旗和标语,分别朝着新华门进发。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近千名爱国学生离城较远,到达西直门时,城门已被军警关闭,请愿队伍无法进城。两校学生就在西直门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向附近居民和守城军警进行(jìnxíng)抗日宣传
第二(dì èr)部分·形成过程
第7页/共23页
第七页,共23页。
上午10点半,新华门前汇集了中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十多所学校1000多人的请愿队伍。新华门紧闭着,门前排列着警车和架着机关枪的摩托车,军警宪兵手持刀枪杀气腾腾。请愿学生高举着旗帜,手持标语,高呼抗日救国口号。
推选董毓华、宋黎和于刚等12人为代表,要求面见何应钦,并提出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停止内战、立即释放被捕学生等6项要求。上午11时,何应钦的秘书侯成出来与学生会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一味敷衍搪塞,为国民党对日妥协对内反共政策百般狡辩。同学们对其答复极为愤慨,振臂高呼“打倒卖国贼”,“请愿不成,我们示威游行去”,宋黎被推举(tuījǔ)为游行队伍的总指挥。
学生(xué sheng)示威游行队伍从新华门出发
第二部分·事件(shìjiàn)过程
第8页/共23页
第八页,共23页。
当游行队伍行至西单牌楼平津卫戍司令部附近时,遇到军警的阻拦和袭击。同学们不畏强暴,高呼抗日救国口号,继续前进,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北京大学的许德珩、中国大学的吴承仕等教授和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斯诺夫妇也参加了游行示威。国内外许多报社(bàoshè)的记者随行采访。
队伍经西四、护国寺、地安门、沙滩抵达王府井大街时,已扩大到四五千人。王府井大街南口布满了军警,挥舞皮鞭、木棍,凶狠地抽打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同学们与军警展开了搏斗,当场有数十人被捕。在国民党当局的血腥镇压下,游行示威队伍被冲散了。
事件(shìjiàn)过程
第二部分(bù fen)·事件过程
第9页/共23页
第九页,共23页。
“一二·九”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很快传遍了市学联及时总结,对下一步行动进行部署。
12月11日,全市各大中学校学生联合起来罢课学生的爱国行动极为恐慌,下令严禁学生的爱国行为,还派军警封锁一些(yīxiē)重点学校。
但爱临时工委获知国民党当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决定在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救亡(jiùwáng)怒潮
第二部分(bù fen)·事件过程
第10页/共23页
第十页,共23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