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nèiróng):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
第1页/共51页
第一页,共51页。
第一节 实践(shíjiàn)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内容: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fāshēng)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2页/共51页
第二页,共51页。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fāshēng)的基础
1、认识的发生
认识的发生包括(bāokuò)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两种形式。
(1)认识的种系发生
认识的种系发生亦称认识的系统发生或认识的原始发生,是指人类主体的认识发生过程。随着人类脱离动物界,人类的反映形式最终摆脱动物的心理反映形式,而形成专属于人的高级的反映形式。即人类认识的发生。(参见意识的起源)
(2)认识的个体发生
认识的个体发生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人在其出生以后,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以及接受教育、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等等,所经历的从儿童的前认识水平发展到成人的认识水平的过程。
第3页/共51页
第三页,共51页。
儿童认识(rèn shi)能力的发生
阶 段
特 点
动作–感知思维阶段(0—2岁)
儿童没有掌握语言和符号,只能思考自己动作所触动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想象–具体思维阶段(前运算阶段)(3岁后)
相对具体性;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自我中心性。
符号–运算思维阶段
(7 – 15岁)
具体运算阶段
(7 – 11岁)
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
(12 – 15岁)
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第4页/共51页
第四页,共51页。
(3)认识的种系发生(fāshēng)和个体发生(fāshēng)的关系
个体发生(fāshēng)与种系发生(fāshēng)具有“重演”关系,即认识的个体发生(fāshēng)以简略、概括、浓缩的形式再现了认识的种系发生(fāshēng)过程。这种关系表明:认识的种系发生(fāshēng)对认识的个体发生(fāshēng)在方向和过程上具有制约和决定作用。
第5页/共51页
第五页,共51页。
2、实践(shíjiàn)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rèn shi)发生的迫切需要,使认识(rèn shi)的发生成为必要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
农牧业生产(shēngchǎn)
天文学、历法
丈量土地
数学
建筑、手工业
力学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生态科学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
第6页/共51页
第六页,共51页。
(2)实践产生了认识发生的现实可能性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使认识的发生成为现实可能性的前提条件:主体和客体的分化、人所特有(tè yǒu)的认识能力的形成、语言和符号系统的产生、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等。
望远镜
第7页/共51页
第七页,共51页。
(3)实践使认识的产生由可能转化(zhuǎnhuà)为现实
主体(zhǔtǐ)
客体(kètǐ)
实 践
毛泽东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来
源
第8页/共51页
第八页,共51页。
“不登高山(ɡāo shān),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实践(shíjiàn)是认识的来源
第9页/共51页
第九页,共51页。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jùrén)的肩膀上
牛顿(niú dùn)
直接经验(zhíjiējīngyàn)
间接经验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是直接经验,归根结底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
第10页/共51页
第十页,共51页。
认识与实践案例实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