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生平
宋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zhǔkǎo)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第1页/共20页
第一页,共21页。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xīngg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第2页/共20页
第二页,共21页。
简介(jiǎn jiè)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zhāi qǔ)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第3页/共20页
第三页,共21页。
背景(bèijǐng)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wéntán)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
第4页/共20页
第四页,共21页。
三咏赤壁: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jīngcháng)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5页/共20页
第五页,共21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wàn qǐnɡ)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农历(nónglì)十六)
(状语(zhuàngyǔ)后置)
(兴起)
(劝)
(用典)(互文)
(一会儿)
(状语后置)
(放任)
(往)
(越过)
(旷远的样子)
(然、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凭)
(名作状,像张翅膀一样)
(定语后置) ↘
第6页/共20页
第六页,共21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
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wū wū)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在这时)
(动词(dòngcí)、唱歌)
(名词(míng cí)、歌词)
(定语后置)
(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拟声词词尾)
(使动、使…舞动;使…哭泣)
第7页/共20页
第七页,共21页。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
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
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
赤壁赋张实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