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抗生素应用管理新规制度.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品,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降低药品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产生,全方面提升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品临床应用指导标准》、《河北省抗菌药品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措施》,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措施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品合理应用基础标准
一、抗菌药品是指对细菌含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药品。关键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标准上不使用抗菌药品。
二、 在使用抗菌药品诊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相关标本,立即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作为选择药品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紧迫情况下,可依据临床诊疗推断最可能病原菌,选择抗菌药品进行诊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依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宜抗菌药品诊疗。
三、 对轻症小区取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择常见抗菌药品。对医院取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依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选择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抗菌药,必需时能够联适用药。
四、 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品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原因:
(1)患者疾病情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效状态等。
(2)抗菌药品特征:包含抗菌药品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和不良反应等。
(3)给药路径:轻中度感染尽可能选择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取注射给药。
(4)有多个药品可供选择时,应优先选择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抗菌药品。
五、抗菌药品调整:通常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依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品。
六、疗程:通常感染在症状、体征及试验室检验显著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品按特定疗程实施。
七、抗菌药品应尽可能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成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通常不用抗菌药品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八、对病情复杂难治性感染,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会诊,制订给药方案,以提升诊疗效果。
九、加强抗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认真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汇报制度,发觉不良反应应立即、妥善处理。
十、遵照抗菌药品预防应用和联适用药标准。
抗菌药品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标准
一、抗菌药品分线标准:
一线药品(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久应用证实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抗菌药品。
二线药品(限制性使用):和非限制使用抗菌药品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不足,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抗菌药品,应控制使用。
三线药品(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显著,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造成严重后果抗菌药品;新上市抗菌药品,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首先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品者;药品价格昂贵抗菌药品,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品分级管理标准:
(1)通常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品诊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效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

抗生素应用管理新规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百遍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