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农业用地规划
【内容提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用地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重点内容】掌握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农业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农业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掌握农业用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 耕地规划
耕地规划是对耕作生产要素的系统配置和整体优化,包括耕作方式、地块、水系、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的系统配置。
一、耕地的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1.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是按轮作田区进行作物轮换种植。
具备的条件:科学的轮作制度;种植计划比较稳定;土地权属稳定,集中连片。
不足之处:灵活性差,不适宜市场经济的要求。
2.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是在同一块耕地上进行的轮作方式。优点:比较灵活,且能据市场需求改变种植计划,较为普遍。
不足之处:是作物配置分散,年际间作物种植比例和作物产量不稳定。
二、耕作田块配置
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对耕作的其他要素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有直接影响。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适宜的田块长度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和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
田块长度的确定:考虑机械作业效率;考虑灌溉要求,要根据末级固定渠道要求的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田块的长度。农渠长度一般为400—600米是适宜的;考虑到地形条件;
田快长度一般500-800米或更长一些.(平原长、丘陵短,旱作长、水田短)
(二)耕作田块的宽度
1.平原地区宽度的确定:以便于机械作业、灌溉或防护等考虑确定。(一般200-400米,水稻区窄、旱地水浇地宽)
2.需要排水地区的宽度的确定:以排水沟间距来确定。(一般在200米左右,盐碱区适当缩小)
(三)耕作田块的规模
1.一般规模在10—
2.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二、耕作田块配置
(四)耕作田块的外形
1.设计原则:①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②长边呈平行和直线③梯形、平行四边形短边不宜过斜④不宜设计成形状不规则的三角形和多边形⑤自然边界设计成田块短边
2.不规则地形下的设计 力求规整
(五)耕作田块的方向
是指田块的长边方向。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1.光照条件:冬半年(南北向)夏半年(东西向)
2.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横坡较顺坡好)机械作业(沿等高线方向配置)
3.排水要求:田块长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4.防风要求:耕作田块的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
5.方便交通:田块方向与居民点位置保持最短距离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六)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要求耕作田块内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田间灌排渠系: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下及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毛渠、毛沟、灌水沟、畦等)。
(一)一般要求
1、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溉。
2、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
3、布置田间渠时应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二)平原地区
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有两种形式
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形式
灌排相临布置(一面坡地形)
灌排相间布置(小地形起伏)
上灌下排与灌排合一(竖向结合式)
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形式
纵向布置:农渠与等高线平行布置,毛渠与等高线垂直
横向布置:农渠与等高线垂直布置,毛渠与等高线平行
二、耕作田块配置
(三)山丘地区
岗田的排灌渠系布置:一般沿岗脊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开农渠,排灌结合。在岗头部分按宽岗头和窄岗头布置。
冲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排为主,结合灌溉。小冲田不开冲心沟,呈“月”字形布置。在大冲田内,一般增开冲心沟,呈“用”字形布置。上小下大的冲田,排水布局在上部呈“月”字形,下部呈“用”字形布置。
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道。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四)低洼排水地区
主要是确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考虑不同作物对地下水深度的要求和土壤质地。一般沟深1-,沟距200米左右。(一般沟深↑土壤渗透性↑→间距↑;盐渍→间距↓)
(五)
第十章农业用地规划(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