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按摩——按摩需要注意哪些?
?
按摩的注意事项
一、医生与患者的体位
当你给别人作按摩治疗时,一个合适的位置、步态和姿势将有利于你发力和持久操作,而被按摩的人是否采用舒适的体位,使肌肉和心情都放松下来,也是按摩能否起到治疗作用的关键。
作为患者,首先要调整心情,使自己心平气和,精神放松,并且要对治疗充满信心。然后选择一种舒适的体位,使自己紧张的肌肉放松下来。根据按摩的部位不同,可采用卧位或坐位。卧位又可分仰卧位和俯卧位,按摩部位在头面部、胸腹部、下肢前面时可用仰卧位,按摩部位在背腰部及下肢后面时可用俯卧位,不论仰卧还是俯卧,患者的肢体都应自然伸直,以舒服不累为准。采用坐位时,多选用没有靠背的方凳,方便医生操作。如果没有方凳,可坐在结实的椅子上,根据按摩部位的不同选择正坐位或反坐位(反坐位即反过身来骑在椅子上)。
作为医生,首先也要调整心情,使自己心平气和,全神贯注,并且对自己的治疗方法充满信心。然后选择适宜的治疗姿式,如站立位或坐位,临床中多采用站立位,因为这种体位可使医生身体进退自如、转侧灵活。站立时两足要成丁八步,可站在患者的体侧、体后或对面,操作手法时要含胸拔背,意到手到,身体随手法作相应的移动,使全身动作协调一致。
二、按摩手法的选择和操作要求
㈠选择和掌握一定的按摩手法
按摩手法种类繁多,多将操作要领相近或治疗作用类似的几种手法归纳为一类,如将摩法、擦法、推法、搓法等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手法合称为摩擦类手法,将按法、点法、捏法、拿法等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的手法合称为挤压类手法。这么多手法,不可能每一种都掌握得很好,既便是临床医生习惯经常使用的手法也就十余种。手法宜精不宜滥,贵专不贵多,你只要将简便易掌握的几种手法练习得非常熟练,就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了。
㈡按摩手法的操作要求
⒈手法的基本要求
不同种类的手法虽然施力方向、大小有所不同,但都应符合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基本要求,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
持久,是指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应该根据病人体质、病情、病变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变化;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柔和,是指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按摩手法实际上是一种技巧性动作,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训练。只有按照以上的基本要求进行训练,才能纯熟灵巧地运用各种手法,柔中见刚,刚中有柔,使按摩的作用效应“深透”病所,达到治疗目的。
⒉手法的次序要求
治疗开始时应先用较轻柔的手法,使患部尽量放松,然后用力量稍大些的手法,依次操作,直到最大强度的手法。每个患者的所能接受的最大强度不同,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宜强度的手法,不要盲目施力。治疗结束前应将手法力量逐渐减弱,做一些接触面积大、轻柔缓和、具有放松作用的手法,使患者有个适应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每一种手法的力量强度都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⒊手法的操作时间要求
操作时间的长短,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操作时间过短,则治疗作用没有达到病所;治疗时间过长,可能对局部组织产生医源性损伤。所以选择适宜的操作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如何选择适宜的操作时间呢?患者自身的感觉或耐受程度以及医生的治疗
学习按摩——按摩需要注意哪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