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LT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一直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大观园的匾额楹联直接体现曹雪芹的思想与情感,而且是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设计等造园手法中最直观、最重要的体现方式。是匾额楹联成就了大观园。
匾额、楹联之于中国古典园林,如同灵魂之于肉体。匾额、楹联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结合,是文学与园林结合的完美体现。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文学语言创造了一座世外仙园——大观园。大观园虽生于纸上,却是清代园林最完美的代表,园内诸景皆备、四时皆宜,是集文学、建筑和园林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大观园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极佳对象。
对于大观园的匾额楹联,《红楼梦》书中有三次较为集中的介绍。第一次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领贾宝玉及众清客验收大观园,并题写对联匾额。贾政游园路线是:曲径通幽处→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蓼汀花溆→衡芜苑→正殿省亲别墅→栊翠庵→芦雪广→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暖香坞→怡红院。“第十七章是一篇非常完整的园林美学文章。”(蒋勋,2010)可当《大观园记》。第二次是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妃省亲游园路线为:体仁沐德→蓼汀花溆→正殿省亲别墅→贾母正室→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衡芜苑→苦海慈航。第三次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领其在大观园内游乐参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路线为:缀锦阁→沁芳亭→潇湘馆→紫菱洲蓼溆→秋爽斋→荇叶渚→花溆萝港→衡芜苑→缀
锦阁。
不过,《红楼梦》对于匾额楹联周围景观的描述却散布在全书不同回目,有的甚至在书中多次出现,而且每次描写的侧重都不同。
一、匾额、楹联与植物配置的关系
植物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有生命的要素,除了能营造美丽的自然景观外,植物往往还具有承载文化信息和寄托情志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与丰富的植物文化是分不开的,大观园也不例外,利用植物来构
中国传统园林在栽植牡丹时,盆面常常选择太湖石、英石、笋石与牡丹株相依为伴。既增加美观,还可起到保湿、隔温的作用。这样看来,衡芜苑朴素的山石所衬托的就是薛宝钗这株牡丹花。
只有透过所谓无味的外表,品出“淡极始知花更艳”,才算是懂得了衡芜苑这座庭院的气质。景观如此,人亦如此。宝钗行为豁达,在“世故”、“圆滑”的背后,自有她的“清洁自励”。宝钗之雅,是大雅若俗,“藏愚”、“守拙”背后的孤高,才真正体现出她超越凡尘的品格。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还有关于蘅芜苑内部陈设的描述,文字不多,但数笔就写明风格:“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可见,衡芜苑的室内陈设精而少,在大片白墙的衬托下,点缀其间的仅仅有一案,一床,且只有菊花的芬芳与之相伴。如此庭院,正是道家文化的“清虚”美——以淡泊、冰冷的姿态来对抗浮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早就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师那里得到应用了。如脂砚斋所说,惟独“蘅芷清芬”一处,“则今古书中未见之工程也”。这样的景观“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
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荼蘼,晚春至夏才开花,传说荼蘼开后无花,故宋·王琪《春暮游小园》有句“开到荼蘼花事了”。这幅对联上联赞薛宝钗诗才,下联述其性情:“吟成豆蔻才犹艳”是多层意思编织到一起。“豆蔻”既是指十三、十四岁女子的妙龄,指人,又是指杜牧的《赠别》诗:“婚聘袅袅十三徐,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指诗。连起来即是说,人似诗一样美好,诗像人一样才情满满。这就构成了两层意思间的跳跃。同样。下联也有两层意思的跳跃,花似人之香睡,人似花般的梦酣。宝钗于“花事了”之时,犹能“睡足”,“梦亦香”,足见其镇定、淡然。这种淡然从衡芜苑的气氛,到其匾联,皆是如此。
匾额诗《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末二句典出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清新自然,又有蓬勃生机。与“睡足荼蘼梦也香”相呼应。这首匾额诗都是在讲衡芜苑的植物及其清香,是匾额的进一步叙述。
——潇湘馆
匾额:有凤来仪
这是题潇湘馆的匾额。潇湘馆是《红楼梦》中唯一有竹子的地方。其匾额、楹联的撰写均围绕一种植物——翠竹。
有凤来仪的第一层意思是颂圣。匾额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为箫韶之曲分为九章,所以尽演可奏九遍。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随乐声起舞。仪,配合。因凤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