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
作者:无名氏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飓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释:
1、萧萧:寒风之声。
2、 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风:暴风。
3、 修修:与“偷脩”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4、 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赏析: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 盖一一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己令人愁闷难耐。何况 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 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 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 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 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 不怀忧? ”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 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 ——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耍发 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 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 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飓风,树木何修修! ”“胡地”,即塞外胡人 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 远” 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 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 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儿多绿 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飓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 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 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 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飓 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 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 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 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 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 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 能言,肠中车轮转。”一一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
无名氏: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