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遥古城我是去过的,印象很好,感触也颇深。原因是平遥古城的绰约风姿和厚重蕴藉深深吸引了我。从 200 2 年平遥古城举办国际摄影展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去古城一趟,除了参观摄影展,我就是行走在古城的街巷里,体味着古朴, 感受着沧桑,聆听历史的低吟,应和岁月的浅唱,执着迷恋于平遥的古韵风情一久,猛然觉得自己忽视了家乡的汾城古城。汾城古城至今还保留着明代建造的城墙,城里保存完好的文庙、县衙大堂、城隍庙、社稷庙、宝塔、鼓楼,还有林立的商铺,典雅的明清四合院,耸峙的牌楼。走进这座弥漫着历史沧桑气息的古城, 感受扑面而来的唐风古韵,敬仰先民的聪颖灵智,凭吊无语的青砖灰瓦,把一个现代人的思古幽情尽然倾泻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和着春日的尘烟飘荡在渺远的长空...... 雄踞高埠敬德堡金汤巩固太平城历史上的汾城,最早并不叫汾城县,自汉代置十三郡,始置临汾县,不过, 县址位于今赵康古城处,至元魏拓拔珪的太平真君七年,于今京安村南置太平县, 北周因避太祖宇文泰讳而易名为太平县,唐代太平县属河东道,贞观七年,县城迁至敬德堡,即今天的汾城古城,仍为太平县,民县方易名为汾城县, 县治自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按贞观七年,太平县移治于敬德堡时,那时的古城并没有今天的规模和气概, 由于时代的久远,无稽可考, 《唐书》和《后唐书》对尉迟敬德是否来过太平县自己封地的记载语焉不详,所以唐初敬德堡的形制今天我们无从知道,只能推测唐太宗封敬德为鄂国公,封地大约就在今汾城一带。只是我们不禁疑惑:唐封鄂 2县城和北古县的新太平县城,为何不将封地中心的枢纽,选在县治所在,而选择在此高岗兀立,三面环水的地方。不管如何,敬德堡(也称鄂县这个汉代河东郡所辖的老县城,总算于历史颠簸中得以稳定喘息并一直住居于此了,敬德堡从此易名为太平县城,古堡封主尉迟恭的大名也因邑地而重光。太平古城最初的城墙应是夯土版筑的,由于史料缺乏,古城由唐及宋,及元, 历代对城墙肯定不会冷落而让其无穷倾圮的,其中不乏大规模修缮。历代历朝, 修葺增补,至明朝初年,太平县古城已成为河东地区一通都大邑,军事重镇。也正因商埠繁华,物华人丰,所以势必成为流寇窥觑之地,明平阳知府王椿曾在给朝廷的奏章《剿寇疏》中云: 谓贼此时,正在城邑左近猖狂,数十余庄,庐舍俱尽,尸骨横铺,臣邑斗大一城,恃知县魏公韩胆智,可以护守,然无兵无饷,力寡难支。臣遥望先臣至邱垄,耳领故乡之仳离,不禁疾痛呼天,臣一乡之身家性命,所系犹小,而祖宗之社稷城池所关实大。由知府大人的一片悲诉,可知兵患于古城的不幸,而此时太平古城“咸坍塌, 仅存轸域,行人往事,视若径然。城门则风雨上傍,不可栖息”明尚书刘春称: “太平,山西壮邑也。”“《礼》以城郭沟地为固,《易》称重门击坼,以待暴客。则城地之利害,所系于民大也。”县令龚进(高安人)召官吏缙绅,动员邑地乡民,重建城墙。竣工“可以远瞭望,司启闭,且令击坼者,亦籍以栖息,于是城堞言言,楼观突起,巍然为一邑之雄”了。此时太平城,“周以里计者八,高以尺计者二十奇,池深半于高,西临山, 东滨汾水,一形胜地也。”(《修县城记》明佥事李钺) 嘉靖十四年,陕西耿儒任太平县令,“视事期月,发其大奸,恤其小过,一时治化方行,乃专意修城,以求坚久。并于城成之日,环植小柳凡三百有八株, 遮蔽城池,荫惠邑民。”耿公柳遂成一时佳话。崇祯四年,湖北黄冈的魏公韩任县令,由于陕西农民起义,越过黄河,直挺太平县城,三次强攻,魏公韩带领邑地乡民誓死奋力抵抗,才保住城池。事后魏公韩上奏朝廷,再修城墙,加固扩充,“自雉而下,计高四十一尺,上广,三十 3 尺不等,围长,一千四百步有奇。”从此,“土墙低薄,不足依赖”的古城墙便以通体甃砖的新貌峻挺高冈,固若金汤,奠定了今天汾城古城的基本规模,其巍巍气势,森森雉堞,足令袭扰百姓的贼寇望而却步的。太平古城有五个城门,门上建楼,南门曰“迎恩”,北门曰“拱辰”,大东门曰“镇安”,小东门曰“永阜”,西门曰“顺化”。五座城门楼,五块门匾题词, 把太平古城的君臣大义,礼制教化,物阜民丰的诸多特征淋漓尽现。一九一五年,民县为汾城县,一九五四年汾城县和襄陵县合并为襄汾县,太平县结束了山西大邑的辉煌,画出一个硕大的句号,合上了风云激荡历史的最后一页。今天我们看到的汾城古城还保留着明清古城墙的威武之气,豪迈之风,北城墙和西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只是没有了城门楼,给许多来此凭吊的游人增加了些许的感慨。行走在古城墙下的护城河道,仰望斑驳青砖,青石碑碣,不由人生发怀古之幽情。清正廉明县署地勤政爱民忠爱堂汾城古城的县衙在鼓楼东大街,据说,太平县衙署原是唐朝尉迟敬德的帅府所在地。这位一生戎风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
历史文化名镇-汾城古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