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马非马”.doc论“白马非马”【摘要】本文主要考究先秦名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哲学思想。“白马非马”出自公孙龙的《白马论》中,本文以这个命题作为论述对象, 以表达笔者自身的见解。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 第二部分就先秦名家进行概述;第三部分介绍公孙龙子其人及其主要思想;第四部分从笔者的视角论述“白马非马”的命题;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名家“白马非马”诡辩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公孙龙一、引言据考究, 名家思想最早萌芽于春秋时期, 是我国一个哲学流派, 在百家争鸣的年代,名家并没有像儒、墨、道、法等家一样受到太多的重视, 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并不逊色于儒、墨、道、法诸家, 如其中公孙龙“正名实而化天下”的政治思想对于维护和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统治是有利的。但是以当代的视角去考察名家,其思想体系存在较多的诡辩论思想, 包括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思想都在其思想中体现, 如在公孙龙“白马非马”(《白马论》) 的论述中就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 他选择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采取诡辩,下文将对这一方面内容进行相关论述。二、先秦名家概述名家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哲学流派, 《庄子天下篇》中曾论述名家学派“以善辩为名”,擅长辩论,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第一次把这些善于辩论的人称为“名家”。名家学派的基本特点是“苛察缴绕, 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就是说名家学派专门从事繁琐的概念分析, 注重名与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的研究。名家学派主要有四位代表人物, 分别是邓析、惠施、公孙龙、尹文, 他们虽统属于名家学派, 但各自体现了名家不同的特点: 邓析和惠施只专注于繁琐的概念分析而并不研究名实问题; 尹文专门讨论名实之间的关系而不注重对繁琐概念的探讨。较为集中体现名家学派特点的是公孙龙,他既重视概念上的求索,比如其在《白马论》、《坚白论》中的观点; 又重视名实问题的思考, 这一点则充分体现在《名实论》、《指物论》当中。三、公孙龙子其人及其思想公孙龙(约公元前 320 年――前 250 年) ,战国末期的赵国人,是名家学派“离坚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公孙龙子》一书记载了公孙龙《白马论》、《名实论》等著名篇目。这些篇目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公孙龙对名实问题、共性和个性问题等的解释,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公孙龙是名家学派较为突出的一个代表, 他不仅重视名实问题的探究, 而且其在概念分析上也颇有成就, 但是, 在这些著作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公孙龙的一些不足之处――过分注重繁琐的概念分析, 在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分析上过分强调差异性而忽视事物同一性的存在, 尤其在“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阐述中严重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四、《白马论》和“白马非马”许抗生先生曾在其著述《先秦名家研究》中说, 尽管公孙龙坚持了以实定名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习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去思考整个世界, 以致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充满了唯心主义和诡辩论思想。1 其中《白马论》就是具有上述思想特点的代表作之一。《白马论》以主客对话即客问主答的方式向我们阐明了公孙龙的观点, 是公孙龙具体运用名实理论的体现。在该论题中, 公孙龙考察了白马之名实与马之名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马者, 所以命形也; 白者, 所以命色也。命色非命形也”,所以他得出了“白马非马”的结论。但是由简单的论据推出一个论断终究不完美、不科学, 所以, 公孙龙看
论“白马非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