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培田 探秘“民间故宫”.doc走进培田探秘“民间故宫”福建闽西腹地,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这就是“客家祖地”龙岩市连城县培田古村。据了解, 培田的客家古民居建筑与永定客家土楼风格迥异。如果说土楼是古堡, 封闭而坚固, 那么培田民居就是庄园, 舒展而优雅。培田民居是继永定土楼、梅州围拢屋之后发现的又一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瑰宝。培田古民居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部, 距县城 40 公里, 面积 平方公里。这个客家小山村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永定土楼, 相较于永定土楼的封闭和坚固, 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其精致的建筑, 精湛的工艺, 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 是汉族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培田在连城县西北约 30 余公里的山凹里, 因全村皆姓吴, 故又称“吴家坊”。吴氏祖先自宋末由中原南迁至此已近千年。这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村里完好地保留着三十多幢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走进这个人文荟萃、历史遗迹丰富的古老村庄, 如同走进神秘、充满魅力的客家古文化群体。徜徉在培田的千米古街,皮鞋叩击巷道鹅卵石发出的一声声回响,如历史的回音。村中那条二米宽的街道两旁, 店铺柜台一家连一家, 豆腐坊、药铺、剃头店、水酒廊、食杂店……油漆剥落的老商铺隐约可见旧日的繁华, 静默的巷弄似乎还回响着当年的叫卖声……恍惚间, 让你仿佛置身当年市声喧嚣、商贾兴旺的吴家坊。古街贯穿全村, 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培田原是闽西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官道从古街穿村而过。身处交通要道,这是培田文化兴盛、商业发达的重要原因。明清时代的培田, 是汀州与江西、两广等地进行竹木、药材、海鲜、食盐等商品贸易的中心。“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是培田当年繁华的写照。据村中老人说, 培田上百年前商业十分发达, 曾出过数位显赫汀州八县的乡绅。他们不仅在乡里经商务业, 还到汀州、福州等地经营钱庄、布庄和纸业( 至今, 福州塔巷和妙巷还留有他们创建的“吴氏会馆”“宣河试馆”旧址)。有的还远赴南洋, 至今其后裔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都拥有自己的实业。可见当时吴家坊人的开放思想和创业胆识。古街两旁的几座百年宗祠,更是精巧华丽、独具匠心。古祠门前,有的石狮石鼓分踞两侧,有的石龙旗耸立,气宇不凡。古祠门庐飞檐翘角, 雕梁画栋;大厅高悬金画匾,窗牖镂雕木刻;石柱刻楹联,木壁绘漆画。一座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宗祠显示了当年工匠精湛的建筑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的传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难想像, 在闽西偏僻山区的小村落, 居然深藏着一个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书院。它躲开外界喧嚣,在群山环绕中悄然而立。南山书院, 前身为“石头丘草堂”, 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 1465-1487 ), 乾隆三十年( 1765 年) 改建, 面积八千多平方米。书院傍山而筑, 圆石铺阶, 院门秀雅, 透出浓浓的书卷气。围檐边一株宋人植下的罗汉树枝干遒劲、冠盖如云, 见证书院的百年风雨。曾在此潜修的清代名士曾瑞春将书院与朱熹讲学的鹅湖鹿洞相提并论,足见这里环境之清幽。书院内庭院深深, 读书处围建着可坐可倚的回廊。穿过回廊, 是书院侧廊的正堂, 那是昔日先生授课之所。阳光从天井斜晒进来, 落在两张朱漆剥落
走进培田 探秘“民间故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