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美”的错误
浦东新区周浦第二小学 汪晴
【研究背景】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本教材都是选文式的编排体系。这样的教材,更像一本文集,每篇课文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知识,教材中表述得不明确,且不成体系,没有规范,需要教师自主决定。这就给语文教师出了难题,语文课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在这样的疑惑中,我们诚惶诚恐地摸索着,尝试着,也迷惑着。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个语言表达的范例,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所用。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的内容,但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学习文本的语言及表达形式。”课文写了什么,读上几遍就显而易见;课文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则是要深入研读才可知。一堂语文课,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体悟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怎样布局谋篇的,怎样抒发情感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因此,语言文字的品读、推敲,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细节,凭着一个个词语,我们能触摸到作者的心灵,感受到他用词的精当——语文课,起码应该教语言文字。
本学期,我们的课例活动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个命题,通过课堂实践一起来探讨语文课应该教些什么。在活动中,姚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教材《白银仙境的悲哀》一课中呈现的一个环节对这个命题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片断描述】
《白银仙境的悲哀》一课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白银仙境的小镇曾经非常美丽,空气清新,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破坏环境,造成小镇的环境今非昔比,面目全非,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善待大自然。课文的第一小节着力描写小镇的美丽,文字朴素简单,却自有一股淡淡的宁静悠远之美。作者写道:在国外,曾经有一个非常幽美的小镇,那里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有清澈的小河,有五彩缤纷的野花,有欢乐的小鸟,空气格外清新。小镇上的人以打鱼狩猎为生,很少与外界交往,过着安逸、宁静的生活。
在这段文字中,“幽美”一词是个概括性的词语,它恰如其分地描述出这个小镇的特点。在教学时,姚老师对这个词语的处理堪称巧妙。
教学开始,老师出示这段文字,请学生自由读,然后交流对这个小镇的印象,学生都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小镇很美。老师又抓住几个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小镇的美,在黑板上分别列出:“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澈的小河”、“五彩缤纷的野花”、“欢乐的小鸟”、“清新的空气”等词组,并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受这些词语所传递的美感。这几个词组有共同的构词方式,意思学生并不难以理解,读上几遍,孩子们已经沉浸在小镇的美丽中了。此时,老师很自然地总结:“是啊,这里的景色多美啊,这真是一个幽美的小镇。”顺手,老师就在黑板上板书两个字:优美。立刻,有眼尖的孩子发现老师写错了,课文里明明是“幽美”,而老师写的是“优美”。于是马上有人举手,纠正老师的错误,郑重地申明此“幽美”非那“优美”。老师装着很意外的样子接受了学生的批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在“优美”的旁边写上“幽美”二字,然后顺势抛出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用这个幽美呢?这两个yōuměi有什么不同吗?到课文里找找答案。”学生很快就发现,课文写道:小镇上的人以打鱼狩猎为生,很少与外界交往,过着安逸、宁静的生活——这个小镇不仅是优美的,而且是宁静的。这
一个“优美”的错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