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纪念馆简介千古乞丐武训武训( 1838 ~ 1896 ) 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光绪十二年( 1886 ), 武训已置田 230 亩, 积资 3800 余吊, 决定创建义学。光绪十四年( 1888 ),花钱 4000 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当年招生 50 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经费从武训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每逢开学时, 武训先拜教师,次拜学生。置宴招待教师,请当地绅士相陪,而自己站立门外, 专候磕头进菜, 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即去。平时, 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事的塾师,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塾师, 跪求警觉; 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 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 回家无脸见父兄。”在武训的感召下, 义塾师生无不严守学规,努力上进。光绪十六年( 1890 ), 武训资助了证和尚 230 吊钱, 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 1896 ),武训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用资 3000 吊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劝他娶妻, 他唱道:“不娶妻, 不生子, 修个义学才无私。”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 他毫不理顾, 唱道:“不顾亲, 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武训一生劳苦, 对自己又十分节俭, 终因积劳成疾, 于光绪二十二年( 1896 )四月二十三日含笑与世长辞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终年 59 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纪念馆简介 1903 年,临清、馆陶、堂邑三县联合在武训墓前建武训祠,正房三间,供奉武训牌位。 1937 年,由当时任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监工, 扩建武训词堂, 整个建筑为木架结构, 堂顶采用“柱升法”, 椽柱与角柱有主脊的东西两端形成明显的曲线, 使檐角似鸟翅翘起, 展现出振翅欲飞的状态。青色单檐小瓦覆顶, 堂顶主脊和四条侧脊上都攀附着瓦砌伏龙, 龙身修长, 体态逼真, 头颈昂起, 探出脊外,龙口含珠,大有起伏腾跃之势。祠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 16米, 南北 米,高 12米。祠堂内除供奉牌位, 还悬挂画像。 1997 年5 月,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先生捐资 40 万元,重修武训祠,现在的武训祠在保留原来面貌的前提下,基础提高了 米,增添了月台和平台,使之更为古朴和庄重。武训墓 1896 年6月4 日(光绪 22年4月 23 日巳时) ,武训先生在临清御史巷义学房檐,侧身而卧,听着孩子的琅琅读书声,面露微笑,离开了人间,享年 59 岁。遵照遗嘱,由其侄克信引薄柩葬于此地,当时为土丘。 1937 年,由何思源监工,重修武墓,改为水泥丘。 196 6 年9月,“造反派”扒坟掘墓,碎尸粉骨。据目击者回忆武训尸骨较长,没有任何陪葬平,头骨上有一缕头发。 1989 年4 月,武训纪念馆筹建小组按原方位与形状重新修建,墓碑由徐云北题。武训碑廊为迎接第二次武训研讨会在冠县召开,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 1995 年9 月由各乡镇捐资,建起了南至校门,北至武训祠 140 米的碑廊。共有竖碑 26通, 每个碑高
武训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