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璧、灵壁和灵璧小考作者: 解安中】《史记· 项羽本纪》(前 104 ─前 91):“汉卒皆南走山, 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书》注, 孟康曰: “灵壁故小县,在彭城南”。南北朝、宋诗人谢灵运( 395 ─ 433 )《征赋》: “聆泗滨之浮磬,眺灵壁之曾峰”。《晋书》(六世纪): “刘乔遣子佑拒东海越王, 于萧之灵壁”。《水经注》( 六世纪):“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壁东。东南流。《汉书》:“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即此处也”。唐朝诗人高适(约 700 ─ 765 ),《东征赋》: “次灵璧之逆旅,面垓下之遗墟”(古灵壁位置见本书《灵璧位置辩》)。北宋大文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八百里, 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亭于汴之阳”。高适、苏轼所说灵璧位置在今灵城。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以虹县之“零璧镇”(位于今灵城)置“零璧县”,县名取镇名。政和七年( 1117 )改“零”为“灵”称“灵璧县”,至今。壁-- 营垒, 军壁之意。《史记》:“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零璧县”改为“灵璧县”一字之改的原因,自古说法不一。一是磬石说, 《名胜志》称: 是取其灵璧磬石“神之, 若璧”之意。明代一品石专著《长物志· 水石章》就把灵璧石称为“灵璧”(下不加石),是以石名县;二是军垒说,因在灵璧北七十里处的霸王城,系楚汉相争时期军垒,清贡震认为即《史记》所说之“灵壁”。绵延千古话灵璧作者: 解安中文章来源: 中国灵璧信息网点击数: 682 更新时间: 2005-11-3 【字体: 大中小】【颜色: 黑色红色蓝色绿色棕色灰色】【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十亿年前, 灵璧地区处于海底之中, 在城北七十里的磬山一带先后发现海藻化石和海蚌化石。 200 万年前, 灵璧地区就具备了猿人或人的生存条件。 1987 年, 九顶区朝阳集和大丁公山东一带发现属于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群体。 1953 年,笔者在南沱河工地和我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掘出一只约在百万年前的长约四米的一根象牙化石(今陈列安徽省博物馆) 。六千年前,灵璧人过着以狩猎和渔业为主,以种植业为辅的生活。 1953 年,笔者先后在蒋庙村和南沱河一个无名的谷堆处, 分别发现两个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并在其遗址中发现石斧、石刀、鱼网坠、骨针、鱼钩、粮窖(内藏稻子)和大量的贝壳等。三千年前, 灵璧地区还处于古泗水之中, 磬石山象是飘浮在泗水之中, 成书于三千年前的《尚书· 禹贡》称磬山为“浮磬”或“泗滨浮磬”。秦汉时期,灵璧人口比较稠密, 1985 年全县搞文物普查,在杨疃东龚洼村,发现一口用秦砖砌成的井,又在三山、龙山等地还发现大量汉墓群。灵璧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33° 18′--34 ° 02′,东径 117 ° 17′--117 ° 44′。现在的的县境东邻泗县,西连宿县,南壤五河、固镇两县。南北长 82 公里,东西宽36 公里, 总面积 205 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81596 2亩,有 221 6 个自然村, 总户数为 25489 1 户,总人口 1111216 人( 2000 年统计)。县境内平原面积占总面积 91% ,有大小山峰 144 座,大、小河流 10 条,占全县总面积 9%。灵觉山海拔 米, 是全县最高的山。
灵璧小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