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心飞翔
——我的备课故事
蔡亚忠
今年4月,教研员张老师找到我,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让我上一节公开课,我欣然同意了。三十有八的我,也快到了不惑之年。对于上课,我依然钟情。我喜欢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喜欢让孩子沉醉于语文中,与作者同悲同喜,同笑同哭。三十有八的我,也怕上课,唯恐把课上得不尽人意,痛苦一阵子,失意一辈子。既然已经答应,再也没有退路了。上什么呢,我有些犹豫。看看课文,写景的我不大喜欢,战争岁月的,似乎与学生距离遥远。在无序与茫然中我随意翻看着教材。突然,一篇名曰《共同的秘密》的文章跳入我的视野。我一口气将他读完,文本中12位矿工的真诚与善良着实让我感动。对,就是它了,我高兴地几乎从座椅上蹦了起来。
带着美好的憧憬与遐想,我沉入了文本,一遍、二遍、三遍……无数次的触摸,竟让我与十二个矿工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我仿佛看见了哑炮炸死矿工的心痛场面,仿佛看见12位矿工在风霜雨雪的日子里不间断地帮助着遇难矿工的妻子……感人的场面如何化为学生真切的感受?在无数次与文本碰撞后,教学的思路犹如一股清泉从山涧汩汩流淌出来。抓住矿工们帮助遇难矿工妻儿的句子就能拴住学生的心,再拓展一些矿工艰难生活的资料辅助学生理解。逮住瞬间的灵感,我奋笔疾书,一张教案,一气呵成。看着自己的“杰作”,我有些醉了,眼前浮现了孩子如痴如醉的神情,一切是叫人那么惬意。
选定了一个日子,叫上了组员,邀请了教研员张老师,我开始了第一次“激情上演”。事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课堂的感觉和备课的感觉背道而驰,自己根本体会不到备课时的那份窃喜。完全进入不了自己遐想的美好课堂情境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也是那样的肤浅,甚至时时词不达意。三十五分钟的课我竟上了四十五分钟才勉强结束。
下课后,我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一摸自己的脑袋,晶莹的汗珠挂满脑门。急啊!看着张老师与同组的老师,我有些茫然,有些语塞。
神情沮丧的我与组员和张老师作了一次深刻的剖析。我先介绍了自己教学的初衷,却怎么也想不明白教学的预设与
教学的实际效果差别竟如此之大。张老师看着我一脸疑惑的样子,连问了我好几个问题:在备课时你是否了解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你考虑将用什么理念去设计教学?在解读文本时你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你所拓展的资料是否有必要?你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连串的问题将我彻底击晕,是啊,我太草率了,备课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考虑的方面实在太多了。
在张老师指点迷津后,我重新捧起了教材,仔细阅读了单元导读。呀,单元导读上明确写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堂上,我怎么会在矿工艰难的生活上纠缠了18
那一刻,我心飞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