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word
2 / 14
word
旭《桃花溪》鉴赏
桃花溪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在今省桃源县西南。
:隐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凌空飞起的高桥。
:山野间的烟靄。
: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整天,整日。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鱼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在落英缤纷的桃花溪上,远望烟雾迷蒙,隐隐约约之中仿佛架着一座长桥,前边也许就是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吧?诗人兴致勃勃地向石矾西畔打渔的船家问讯。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终究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
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唐代书法家、诗人。世称长史。他是盛唐著名的大书法家,精通草书,狂草最为著称。他的草书,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当时被称为
word
word
2 / 14
word
“三绝〞。相传他最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或以头濡墨而书,世呼为“颠〞。因旭嗜酒,杜甫将其列入“饮中八仙〞。
诗与贺知章、假如虚、包融齐名,为吴中四士之一。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
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旭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共4首〔见图,局部〕。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传说旭每当灵感到来,就把宣纸铺在地上,用长发作毛笔,直书狂草,犹如醉酒当歌,是那样的洒脱自在。在他的狂草书作品中,精到的笔法对书法形式和点线运动节律的控制力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境界。这是以气魄和灵性创造了草书艺术的完美韵致。
后人论与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他被后人尊称为
word
word
4 / 14
word
“草圣〞。
桃花溪:水名,在今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假如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假如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
word
word
5 / 14
word
“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迫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与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
张旭《桃花溪》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