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 别名: 甜荞、乌麦、三角麦、花荞、荞子, 拉丁文名: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茎直立, 秋季主要蜜源植物。荞麦为植物养麦的种子, 中国栽培的主要普通荞麦和鞑靼荞麦两种, 前者称甜荞, 后者称苦荞, 由于苦荞的种实含有芦丁, 所以也称芦西苦荞。公元前 5 世纪古代称莜麦,部分少数民族称“额”。蓼科。一年生草本,高 40~ 100 厘米。茎直立, 多分枝, 淡绿色或红褐色。叶互生, 下部叶有长柄, 上部叶近无柄或抱茎。叶片近三角形, 全缘。总状或圆锥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或粉红色。瘦果,卵形,有三锐棱。简介荞麦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栽培荞麦有 4 个种,甜荞 Moench 、苦荞 (L.)Gaertn 、翅荞 Mtissner 和米荞 Fagopyrum spp 。甜荞和苦荞是两种主要的栽培种。已收集到地方品种 3000 余个,其中甜荞、苦荞各占一半。荞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救荒作物之一。已知最早的荞麦实物出土于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己有 2000 多年。另外陕西咸阳马泉和甘肃武威磨嘴子也分别出土过前汉和后汉时的实物。但是唐以前,荞麦的种植似乎并不普遍, 《齐民要术· 杂说》中虽苦荞[1] 然关于荞麦的记载,但一般认为,“杂说”并非贾思勰所作,而可能出自唐人之手。有说《齐民要术· 大小麦第十》附出的“瞿麦”即荞麦, 但仅是一家之说。农书中关于荞麦最为确切的记载则首见于《四时纂要》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同时,荞麦在有关的诗文也累累提及。因此,一般认为荞麦是在唐代开始普及的。唐代随着荞麦种植的普及,荞麦栽培技术也得到了总结。《杂说》的篇幅不长,可唯独对于荞麦的记载却很详细。《杂说》首次记述了荞麦的耕作栽培技术,并特别强调适期收获。“凡荞麦。五月耕。经三十五日。草烂得转并种, 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假如耕地三遍, 即三重着子。下两重子黑, 上头一重子白, 皆是白汁, 满似如浓, 即须收刈之。但对梢相答铺之。其白者日渐尽变为黑, 如此乃为得所。若待上头总黑,半已(以)下黑子尽落矣。”这表明当时人们对于荞麦的成熟特性及其后熟作用, 已有所认识。《四时纂要· 六月》有“种荞麦”一条说:“立秋在六月,即秋前十日种,立秋在七月, 即秋后十日种。定秋之迟疾,宜细详之。”宋代有关荞麦栽培技术的记载不多, 但宋人对于荞麦的生理生态方面, 却有不少的认识, 北宋陈师道在《后山丛谈》中提到了荞麦与气候和物候的关系,“中秋阴暗, 天下如一。荞麦得月而秀。中秋无月, 则荞麦不实”。朱弁在《曲洧旧闻》中对于形态和生态有详细描述, 其曰:“荞麦, 叶黄、花白、茎赤、子黑、根黄,亦具五方之色。然方结实时最畏霜。此时得雨, 则于结实尤宜, 且不成霜, 农家呼为‘解霜雨’”。元代对于荞麦栽培技术又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在播种量和播种方法方面提出“宜稠密撒种,则结实多,稀则结实少”。二是针对荞麦的易落粒的特性,在收获方法做了改进,采用了推镰收割,王祯《农书》说:“恐其子粒焦落, 乃用推镰获之。”《农器图谱》中还详细地介绍了推镰的构造和功用, 可以看出推镰是最早的一种收割机, 而荞麦则是最早使用机械收割的作物。荞麦的栽培比较简单。因为它的全生育期极短。可以在主作收获后, 补种一熟荞麦, 既增加复种指数, 又便于与其他作物轮作换茬。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比较普遍。《天工开物》说“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农圃便览》也说收稷后“将地种养麦”。《马首农言》亦说“荞麦多在本年麦田种之”。明代《养余月令》、清代《救荒简易书》等都指出荞麦可与苜蓿混种,至“刈荞时,苜蓿生根,明年自生。”《农桑经》主张“田多者,年年与菜子夹种”。农桑经荞麦作为一种传统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 但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世界性荞麦多指甜荞, 苦荞在国外视为野生植物, 也有作饲料用的,只有中国有栽培和食用习惯。全球荞麦种植面积 700 ~ 800 万公顷,总产量 500 ~ 600 万吨,主要生产国有俄罗斯、中国、波兰、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俄罗斯为世界荞麦生产大国, 种植面积约 300 ~ 400 万公顷,占全球总播种面积的近一半,平均每公顷产量约 615kg , 总产量约 200 余万吨。中国的荞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种植面积曾达到 220 万公顷, 总产量为 90 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为 405kg ,但由于受荞麦自身生物学特性和农民长期栽培习俗的影响,中国荞麦过去主要作为救灾补种、高寒作物对待, 耕作粗放, 产量低, 产销脱节, 商品率很低, 加之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高产作物的推广,因而播
荞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