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评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评析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亲亲相隐”一直是一项重要制度,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原则,也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封建统治的重要保障。亲亲相隐制度维护了封建秩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人权与正义观念。除此之外。亲亲相隐制度的存在满足了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在古代社会的背景下,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本文从其存在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两个层面进行评析,阐述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亲亲相隐;价值分析;合理性;法律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流变
   亲亲相隐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根据载,周襄王在一起案件中曾说到:“今元恒虽直,不可听也。君臣将狱,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就表明周襄王认为君和臣、父和子之间,伦理纲常是最为重要的行事标准,提出身为臣子需要为君王隐瞒罪行,身为子女需要为父亲隐瞒罪行。但这种规范具备单向性,反向则没有要求。孔子最早提出了亲亲相隐的思想主张,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句话表明,孔子主张的是仅父子可以相隐。孔子认为,“父子相隐”有伦理道义的合理性,因为父子相隐是孝道的体现,违背了这一点就应该受到道义上的谴责甚至刑法处罚。儒家的另一位代表孟子也主张“父子相隐”。据《孟子·尽心上》记载:“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欤?’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之如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从孟子的回答来看,孟子也认同把“孝义”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主张“亲亲相隐”。孟子对亲亲相隐的思想主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和延伸。直至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影响,社会经济衰落,民不聊生,因此,统治者适时引礼入法,将儒家“礼义”观念注入法律之中。正是这一时期,亲亲相隐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汉宣帝颁布“亲亲相隐首匿”诏令,从此确立了亲亲相隐制度的法律地位。“亲亲相隐首匿”诏令是对孔子提出的亲亲相隐思想在更高层面上的支持和肯定。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于亲亲相隐的法律原则规定都是建立在上述诏令的内容之上的,只是对亲亲相隐的适用范围方面进行了扩张,其他内容与“亲亲相隐首匿”诏令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实现统一,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也达到了最高峰。唐朝统治者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指引下,提出了“同居相隐”来处理人情与法理之间的冲突。《名例律》中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忽论。即漏露其事,及撞语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判以上者,不用此律。”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与汉代的“亲亲相隐首匿”比照而言,唐代的“同居相隐”制度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从隐匿人员的范围来看,将三代直系血亲、夫妻、兄弟姐妹扩大为共同居住生活的人;从隐匿方式来看,从单纯的窝藏扩展为通风报信,帮助囚禁等;从隐匿行为的惩罚措施来看,对于惩罚内容的规定也较为详细。唐代的律法“得古今之平”,此后宋代、元代统治者在立法方面基本照搬唐律。明清时期,对于“亲亲相隐”中“隐”的含义的规定,同样沿袭了唐律内容,并进行了一定更改:第一,对于“隐”的范围加以扩展,包含了岳父母和女婿;第二,对于“隐”的具体情况,规定“窝赃奸细”之罪不适用;第三,将唐律中的“告祖父母、父母”、“告期亲尊长”、“告功大尊长”的内容进行合并,规定为“干名犯义”。
   二、亲亲相隐制度体现的中国古代法律伦理性
   (一)道德困境:亲亲能否相隐
   亲亲能否相隐的道德困境外化出来也就是情与法的困境。一旦父亲犯罪,作为儿子来讲,必然处于两难状态:一方面,父亲和儿子之间存在难以割舍的亲情,有“血缘”为纽带,基于亲情考虑,儿子应当帮助父亲隐瞒罪行,如若告发,实属不孝;另一方面,人们都处于社会之中,有社会就有国家,国家需要制定法律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需要遵守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如此看来儿子就需要揭露父亲的罪行,从而凸显社会大义,保障律法的权威性。虽然最佳的选择是既能够维护亲情,又可以彰显社会正义。从理论上讲,这种情况有可能实现。但是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评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