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教学思路反思(2).doc《触摸春天》教学反思(2)
西区小学:黄可慧
面说说我对安静这个人物的理解。文中的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 我没有在文中感觉到同情或者怜悯,不是我不同情残疾人,而是在这 里,身为盲童的安静至少比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细腻地感受这个世 界,在我眼里,她不是需要同情的弱者,我尊重她,甚至敬佩她。就 像那许许多多身残志坚的人士一样。
记得在以前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时,就有一种震撼 的感觉——这么充满视觉和听觉形象的文字竟会出自海伦•凯勒的笔 下!她真的是又盲又聋又哑吗?但这又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一次又一 次的处于惶惑中的感觉,让我深深地自惭形秽。除却对万事万物都抱 着一颗热爱的真诚的心,全身心地感受他们,是不可能会有如此细腻 的笔触。而一切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我这等牛羊的眼中不过是充饥的饲 料而已。
海伦,你拥有的是世界上最明亮的眼睛和最敏锐的耳朵,在精神 丰富、心地圣洁的海伦面前,我只是个侏儒。曾在《庄子•逍遥游》 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 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相比形骸上的聋盲来说,智 力与心灵上的聋盲更可悲。我想作者应该是从安静身上感悟到了这一 点。
基于这个认识,对于课文最后一节里昭示主题的一句话:“谁都 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我个人认 为表达上不够妥当,至少要在“生活”前面加上“热爱”二字——既 然这个“谁”不是特指残疾人,既然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我”已 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个人认为应该这样来说比较恰当:“只有热爱生 命、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缤纷世界。”对于文本 中的语言,我认为有些不当的就可以调整,比如课文第二节中的“桃 花开了,月季花开了”学生在读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读成了“桃花开了, 月季花也开了”,我指出了他添加的这个字,也认同了他的这种感觉。 这篇文章中除了刚才提到的两处之外,还有一处“在春天的深处,安 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中“在春天的深处”我无法理解其含义,是自 然界春天的深处指什么?从初春到阳春还是暮春?显然不可能这样 理解。那么这个春天的深处应该是说安静认识到的另一个层面的春 天,也就是从她原来所知道的春天所拥有的花草树木外,还通过触摸 接触到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在心中有了飞翔的概念,这充满活力的春 天是安静在这一个清晨感受到的。那么这个就是“春天的深处” ?花 草树木与蝴蝶存在深浅的问题吗?只不过是安静接触时间的先后问 题而已。要说深处,应该是安静心灵的深处,或者说这只蝴蝶给了安 静一种深深的触动。我不知道怎么表述更加合适,但我现有的语感使 我读到这句话就有一种阻滞的感觉,如果不是我理解的问题,就是作 者表述上存在着问题。话扯得有些远了,这也是我的一个很严重的毛 病。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 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 散文,短小精悍而蕴涵着深刻道理。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 捉到了一个盲女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并被这一小小动作所感动着。作 者笔触细腻的、语言简洁,意境隽美。课堂上,我随着孩子一起品味 美文、体味哲理,是一件快乐的事。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上课伊始, 我问:“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
触摸春天教学思路反思(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