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浅析
摘要:通货膨胀是每个国家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会带来很多的效应,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是一个永远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几年里,我国就面临着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挑战。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全面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但对于通货膨胀的认知,经济学界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类:以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以货币学派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对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来定。
二.中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由外汇储备引起的供需失衡是通货膨胀的内在因素
通缩是社会总供需失衡,同样,通胀的本质也是社会总供需失衡,不过它与通缩相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有衡在于:国内供给+总进口=国内需求+总出口。当总出口大于总进口时,表现于顺差,企业手中握有外汇存款。此时,国内的需求是大于国内供给的,缺口部份就是顺差中的外汇购买力,只有当这些外汇用于进口等额商品时,总供需才实现平衡。根据此判断,。如果这些外汇购买力仍然在企业和个人手中,实现这些购买力的方式只有进口,与衡没有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央行为实现保持较低汇价的调节目标,将这些外汇全部收购而成为国家外汇储备,原有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变成了人民币的储蓄存款,并形成对国内商品的潜在购买力,当国家的这些外汇储备并没有用于进口商品时,如果这种潜在购买力不老老实实地呆在银行,或者仅用于购买股票之类的投资,理论上对任何商品的购买行为都会引起总供需失衡。例如,对房地产的购买,就可以使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远远脱离本地供需均衡的价格而翻番地上涨。当然,因为生产周期、价格传导等时滞因素,以及供需总量的巨大,使得真正由此形成显性的通胀,产生一定的容度和一定的滞后期,这个容度可以为宏观调控提供一些空间。有二个变量对这个通胀容度产生较大影响,一是内需不足的程度,二是股市对储蓄资金的吸纳程度。
首先,内需不足是造成通货紧缩的因素,它可与通货膨胀因素相抵消。由于我国当前仍存在较大的内需不足,因此使通货膨胀的容度增大了许多。例如,我国2003年外汇储备已达4030亿美
西方经济学(宏观)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