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种植技术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半边黄, 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茄子黄萎病多在门茄坐果后发病, 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发病初期, 植株中下部叶片叶脉间或叶缘萎黄上卷, 逐渐向上发展, 使半边枝叶变黄枯死, 果实僵化不长, 因此, 又叫半边疯。严重时全株枯死, 叶片脱落,变成光杆。剥开根、茎皮层,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所以也叫黑心病. 一、主要症状茄子苗期发病少, 成株多在坐果后开始出现症状, 以结果初期发病最盛。多由植株下、中部开始出现症状,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为褐色,叶片边缘向上卷曲,最后干枯脱落。发病初期,病株在晴天高温时出现萎蔫,早晚尚能恢复, 病重后不再恢复, 直至病株枯死。有的植株从一侧枝叶表现症状, 并向上扩展, 引起半边植株叶片变黄, 或半张叶片变黄, 并向一侧扭曲。该病后期易与茄子枯萎病混淆, 需检测病原菌方可区分。茄子黄萎病的症状有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 3 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 均为全株性病害, 剖检病根、茎、分枝及叶柄, 可见维管束变褐色, 挤捏各断切面无乳白色状混浊液渗出,可与青枯病区别。二、发病规律 1. 病原菌 VerticilliumnigrescensPethybr. 称变黑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除危害茄子外,还危害番茄、甜椒、瓜类等。 2. 传播方式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也可由种子带菌。土壤中病菌可存活 6~8 年,越冬病菌由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 借助风、雨、水、种子、农事操作等传播。翌年初侵染主要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和根毛侵入, 病菌在条件适宜时萌发, 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 并顺液流分散至茎、叶和果实。 3. 发病条件据观察,在气温 19~ 25℃、土壤潮湿或浇水次数过多的情况下,发病率较高; 此外, 连作地、土质粘重、地势低洼、地温偏低( 15℃以下)、冷空气频繁发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酸化、养分失调等导致茄子生长发育不良,抗病能力下降,有利于病菌侵染, 加速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气温超过 30℃时病害受到抑制。三、防治方法茄子黄萎病是一种比较难防治的病害,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1 )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早熟、耐低温的品种抗黄萎病能力强。(2 )轮作与葱、蒜等非茄科作物实行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实行大棚茄子(冬、春) ——单季晚稻的栽培方式,每年黄萎病的发生很轻。(3 )嫁接防病用托鲁巴姆、毛粉 802 等材料作砧木,防病效果较好。(4 )甲醛高温闷棚灭菌对连年种植茄子(番茄)的地块进行土壤消毒,利用塑料大棚的夏季休闲期, 选择连续高温天气, 土壤深翻后于傍晚用水浇透, 第二天早上喷施 40% 甲醛液。具体用法:每个标准大棚( 6m× 30m )甲醛用量为 ~ ,加水 25kg 均匀喷雾, 喷后立即覆盖地膜或大棚薄膜,密封 10~ 15 天,注意千万不能漏气。(5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茄子是喜温、耐热、喜肥又耐肥的作物。因此,一要做好大棚内的保温工作; 二要做到科学施肥,苗期足施磷肥和腐熟的有机肥,开花结果期增施钾肥和氮肥, 同时在棚室内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 可解决大棚内缺少二氧化碳对产量的影响, 门茄采摘后及时追肥以及喷施 % 爱多收水剂
茄子种植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