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鄂伦春族民俗
第一节 鄂伦春族历史概况
一、族源与族称
(一)族源:室韦人、女真人;元-林中百姓、明-北山野人、清-树中人;
(二)族称:“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有2种解释: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山岭上的人们”;
二、语言文字:
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无文字。
第一页,共63页。
三、鄂伦春族的发展历史
(一)早期鄂伦春族:莫昆、乌力楞、塔坦达;
(二)清代的鄂伦春族:“布特哈”(打牲部落);
(三)近代鄂伦春族:北洋军阀的2项政策:
“收抚”政策:“宣布国家德意”、“详查丁口多寡”、“招垦劝学”等;
“利用”政策:北洋军阀的利用政策、日本的《指导纲领》;
第二页,共63页。
四、鄂伦春族的新生
第三页,共63页。
鄂伦春族的新生
第四页,共63页。
鄂伦春族的新生
第五页,共63页。
人口分布
鄂伦春族共有8196人(2000年)
内蒙古自治区有3573人:分布在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南木鄂伦春民族乡
黑龙江省有3871人:分布在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新兴鄂伦春民族乡,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及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等。
鄂伦春族在我国的行政建制上总计有一个民族自治旗和六个民族乡。
第六页,共63页。
语言文字
鄂伦春族有语言无文字,现在通用汉文。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语言特点:单元音丰富,分长短;复元音很少。辅音系统结构简明。多反映狩猎生产方式的词。其语言内部比较一 致,无方言差别。
第七页,共63页。
地理环境
鄂伦春自治旗(1951年10月1日)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也是鄂伦春族最大的聚居区。
处在大小兴安岭的山林地带,动植物资源丰富。
第八页,共63页。
第二节 鄂伦春族物质民俗
一、居住民俗:
仙人柱——结构为一是木制骨架、二是覆盖物围子(有五种材料:1、狍皮围子2、“搭路”(未加工的桦皮)3、“铁克沙”(经加工的桦皮)4、芦苇帘5、布制围); “玛路”、“奥鲁”。
雅塔安嘎(产房)、土窑子(越冬避寒)、木刻楞房(圆木房子)、林盘(桦皮棚)、库米汗(临时棚舍)、草房、麦汗(帐篷)、奥伦(仓库);
第九页,共63页。
仙 人 柱
第十页,共63页。
鄂伦春族民族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