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的文化认同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Joy Luck Club"
MAO Lisha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Guangzhou , Guangdong 510006)
This paper tries to take the famous Chinese writer Amy
Tan's work "the Joy Luck Club" as the text ,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American "culture identity"
problem.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Chinese immigrants ,
AmyTan in his novels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thnic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mainstream culture confrontation ,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ts two generation Chinese American.
0 引子
随着 “后现代”及“全球化”席卷整个世界,美国华裔文
学作品在当今时代中越来越受到美国以及中国国内一些学者的
关注。 作为一个美籍华裔的共同特点, 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
近年来成为研究这些美籍华裔文学作品的学者都会关注的一个
热点问题。
事实上, 作为中国移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 这些美籍华裔作
品都强烈而敏感地表现了这种“文化认同”的主题。 笔者试图以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为文本,着重分析小 说中所反映的美籍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与重建的问题。 希望可以
以此来丰富我们对美籍华裔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同时也更为直
观地体会对“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的认知。
在美国“后现代主义”影响下, 文化领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
是对“边缘文化”的表现。此时发表的小说《喜福会》以写“边
缘人”的生活经历为主。 小说中, 作者描写了中国移民及其后代
在文化身份认同和族裔身份确立方面所处的两难境地。 而这刚好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点之一, 即充满矛盾的特点, 正
是通过对这种两难境地的描写,作家谭恩美提出了美籍华裔的
“文化认同”问题。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 1952 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她的
父母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中国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 他们心
中中国传统的望女成凤的思想根深蒂固,读好书,学钢琴,希望
女儿可以出人头地,成为父母,家族,乃至全体华人的骄傲。在
一次采访中谭恩美谈到: “父母要我们既生活在美国, 又要保持
中国人的土地。 ”然而作为第二代移民的谭恩美却希望主动地融
入美国文化,获得强势主流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东方人的长
相和血统以及中国的母体文化传统又常常让她苦恼不已。 从小学
到高中, 她都是班上唯一的华裔女孩, 她一直希望得到美国主流
文化的认同,却又经常感到心灰意冷,十分孤独。“与众不同让
《喜福会》中的文化认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