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舞,让课堂更精彩
杨春和
[摘要]“言〞“意〞共生,“言〞为根本,是主体;“意〞为手段,而非目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文本意境,在“言〞“意〞共舞下,漫步课堂,提升素养。
[关键词]言意共生;教学策略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方面强调对文字的积累,另一方面要感受思想意境。传统课堂教师过于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师需要营造“言〞“意〞俱备的课堂,构建精彩的课堂。
一、设计备课四问,确保言意兼收
在正式新授之前,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四问〞。所谓“四问〞,第一问针对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问针对写作目的,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主旨;第三问针对文本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的表达特点;第四问针对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问题,并将后面两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如此才能帮助学生“言〞“意〞兼收。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桥?时,在分析了其教学目标以后,发现前三个教学目标的核心都在于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创作初衷。只有最后一个目标才指向教学策略。如果教师按照课标要求进行授课,并不利于创生“言〞“意〞共舞的语文课堂。所以,教师需要将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文本解读的层面。针对?桥?这篇课文,其表达上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文章构思巧妙,以悬念的方式进行开场,前后照应;其二,文章句式简短、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其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增添了课文的张力。教师在正式教学时,需要选择任意一点,进行文本切入,让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创作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修辞的语句,从修辞手法切入文本学习。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文本形式感受文本内容,从语言积累到思想感染,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关注语言本身并揣摩作者的创作手法,从而促使“言〞“意〞结合。
二、领悟文本内涵,促进言意共生
教师既需要让学生立足于文本的“言〞的局部,更需要让学生从“言〞的局部观测到其中“意〞的内涵美。让学生在“赏言〞的过程中,到达“会意〞的程度,进而收获最正确体验。
例如,教师在讲解?桂花雨?这节课的过程中,作者琦君“缠〞着母亲摇桂花的场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常值得读者细细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联想作者的“缠着〞这一动作,想象作者的神态是如何的?学生一下子蹦出了很多词语,有的说拽着,有的说黏着,有的说拉着,种种不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缠〞所表达的意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来扮演作者琦君,由教师来扮演母亲。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都很积极投入,纷纷效仿琦君做出了各种各样“缠着〞的动作。“妈,我想摇桂花了,咱们一起去吧。〞“好妈妈,陪我一起摇桂花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文章中的情境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教师采取了角色扮演这一形式让学生在言语中深入文本场景,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通过想象来感知作者的内心状态,有助于学生从文字表象深入文本内涵,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意境中缘文悟道。
三、实施读写结合,言意相得益彰
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确保“言〞“意〞相得益彰。教师需要让学生从读中出发,以读带写,实现阅读和写作双重提升。只有真正实现读写结合,才
“言”“意”共舞,让课堂更精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