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读后感读完了哈金的《等待》,心情挺沉重的。生活像是和书中的主人公开了一个玩笑,等待的结果是无法预料的,而等待后的沉重又是难以承受得起的。正应了那句话:有时候,等待是被辜负的。几乎自己是一气呵成看完了这部作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到最后的时候,主人公孔林的反思和感悟,我可以说是含着泪读完的。这部小说获得了美国文学最高荣誉,1999 年这部作品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 年获得“美国笔会/ 福克纳小说奖”,这篇作品给我们揭示了人一生的一种理想信念到底它意味这是什么,作者通过孔林这个中国具有代表人物的化身,来表达出所有能够思索,能够学会反思的人们,对我们一生的理想信念追求的一种反思。作者把孔林这个人物的一生时间跨度,放在了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叶,一直写到了八十年代,国内体制变化以后的时间段,截取这两个体制不同的时间段去写,是作者用心考虑的结果,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期,似乎在我个人的感觉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多的是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意识依然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之内,相对的封闭,固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特别在男女之间的问题上,基本上是男女授受不亲的程度。作者给我们讲述了最简单,却又最不被人发现的道理,我们的等待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幻而已,这种幻是我们的精神的支撑点,是我们苦苦准寻得一个原动力,是我们人类永远处于一种痛苦状他的必然,这种等待与我们的膨胀的欲望不是一回事情,我们无限的想象力把我们的欲望神秘化,色彩话,扩大化。其实, 这一切的到来,最终的发现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种假象,最美好的爱在生活的细节里面,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一点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通过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通过让孔林和一直苦苦期待与他结合的恋人吴曼娜,在他们苦苦等待和期盼了十八年以后的心想事成,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呈献给他们的却是最现实的一地鸡毛。其实,在看完这部作品的时候,自己想到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几个人物,从人物的层面上为我们勾勒出了代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既有我们认为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下的人物,这个人物以孔林的原配夫人淑玉为代表的,我们从这个名字的用意上足以见得作者内心里对这个人物的感受,淑玉在我的感觉里就是一块之地淳朴的翠玉,作者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去描写的,虽然这个貌相平平,又不善于装饰自己,一副中国农村妇女勤劳善良朴实的形象。与孔林这样一个从小从农村走出,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又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军人相比较,自然孔林对自己原配夫人表现出来的那种“落伍”,从心里面有一种无法接受,她的不修边幅,特别是原配夫人那双裹着的三寸金莲的小脚,就像时装在他胸口的钢针一样。孔林认为自己的婚姻大事完全是受家人的“强迫”而已,自认为是他命运中的一个悲剧,故事的从头至尾,通过孔林一次次回乡下,与自己结发妻子打离婚的过程,开始去表现主人公追求自己真爱的行动。而现实中的淑玉则是一个心地善良,甘愿命运安排,任劳任怨、知书达理的中国妇女的形象,虽然嫁到孔家以后,孔林长期的与他分居,但是淑玉用中国农民的勤劳和朴实,承担起来全家的劳作和照料公婆的重担,这些本应该是孔林最为感激的事情,但是,这种所谓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让她忘掉了这个心地善良媳妇的好,这个接受现代文化,居住城市里的文化人,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媳妇所有的一切
《等待》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