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琐语——浅谈《周易》的命名、作者、年代及现状 20 世纪以来,现代易学发展的几次热潮,往往都和《周易》的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相关。如, 上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 由属于“新史学”的古史辨派学者发起的, 学术界关于《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的讨论;上世纪 60 年代初,大陆学术界对《周易》的形成年代、性质、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讨论,等等。一、《周易》的命名《周易》一词,最早记载于《左传》。如《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左传· 襄公九年》:“姜曰:‘亡, 是于《周易》曰“随, 元亨利贞……”。’”《左传· 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都可证明在春秋时代, 或者更早, 已有《周易》的书名了。①那么,这部书为何叫做《周易》呢?古代对此就做过不少讨论。早在汉唐时代,仅《周易》的“周”字就有两种代表性的解释。一种是汉代的郑玄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郑玄解《周易》的“周”字为“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这与《系辞》之“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及《韩非子· 解老》所说“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相一致。另一种是唐代的孔颖达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代的代称。他在《周易正义》序文里说:“郑玄虽有此释,更无所据之文……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 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对“易”字的解释古今不一。《易纬· 乾坤凿度》:“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郑玄:“易者,日月也。”《说文》:“秘书说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参同契· 乾坤设位章》:“日月为易,刚柔相当。”《经典释文》:“《易》,经名也。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现代《周易》大家刘大钧先生通过对各种经典原著的研究、剖析, 基本认同“周”字“遍也,备也,今古书,义取周普”和“日月为易”的说法。二、《周易》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周易》的成书年代与作者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 从古至今有种种异说。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断定“重卦”即六十四卦始于何时,在古代已有伏羲、神农、夏禹、文王几说。《汉书· 艺文志》说:“至于殷、周之际, 纣在上位, 逆天暴物, 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 天人之占可得而效, 于是重《易》六爻, 作上下篇。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但对于孔子作《易传》之说,后来受到了北宋欧阳修的怀疑和清代姚际恒、康有为的批驳。② 20 世纪以来, 中外学者在《周易》本经的成书年代上, 有以下见解: 陈梦家、李镜池、宋祚胤以为他作于西周末年;廖平、皮锡瑞、陆侃如、梅应运以为它成于春秋;本田成之、郭沫若则认为它作于战国初年; 近年来陈玉森、陈宪遒更发高论, 认为先秦无《周易》,《易刘大钧著:《周易概论》,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4 年版,第 1页。胡道静戚文编著:《周易十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6页。经》成于西汉昭、宣间。①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也有相当多的争议。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年代》中提出《易经》作者为孔子的再传弟子馯臂子弓, 并推测《易传》的作者大部分是荀子的门徒。陈梦家在《〈周易〉哲学时代及其性质》中主张:《周易》是殷亡后
周易琐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