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程学院“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 长工院字〔 2006 〕 29号) 为落实《长春工程学院“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学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长工院党字[200 5] 31号) 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一、专业建设现状(一)基本情况在“十五”期间,学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已建立起了包括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 4 个学科门类,设有 27 个本科专业(见附表)。形成了面向基础工业领域, 以工科为主,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架构。见下页图。同时, 还遴选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地质工程”三个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热能工程”两个重点建设学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三个重点发展学科, 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四个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探索。目前学科专业设置基本合理, 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制定了《长春工程学院专业设置暂行规定》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加强了专业建设和管理。(二)现状分析近年来,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优化有了重大发展,已经继承和发展了面向基础工业建设积极开展应用型教育的传统定位, 形成了以工为主, 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架构和布局, 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目前在专业建设上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1. 专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 2.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社会变革的专业教学改革还需不断深化; 3. 部分新办专业学科基础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需进一步加强新办专业的建设和管理。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主动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定位为指导, 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内涵明确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努力提升专业整体发展水平, 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二)基本原则 1. 主动适应原则。专业建设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 以内涵建设为主。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工业建设一线, 加强相关、相近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在已有优势专业的大类内积极稳妥发展新专业,加强各专业的相互支撑,不断拓展专业服务领域。 2. 优势特色原则。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体现学校的定位, 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人才培养主线, 积极体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重点支持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积极打造学校的品牌专业。 3. 质量效益原则。要立足当前, 兼顾长远, 科学设置新专业,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质量为核心,努力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4. 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总体发展目标, 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 做到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整体布局; 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 培育优势专业, 进一步形成学校教育核心竞争力; 以拓展服务领域为专业增长点,在专业平台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稳妥设置新专业, 进一步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努力构建资源配置合理、学科优势集中、专业特色鲜明、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相适应、优势互补的专业设置体系。(二)具体目标 1. 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使专业整体布局更加合理, 更加科学;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面向基础工业建设一线的优势专业建设, 拓宽专业内涵, 活化专业方向, 提高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发展经济建设急需的现场应用型本科专业, 扶持新兴交叉专业, 适度保持具有优势、社会急需的专科高职专业, 增强办学活力; 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借鉴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经验,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到 2010 年,使本科专业由现在的 27 个发展到 40个左右(详见附表)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 4 个优
长春工程学院“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