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观音忏法
发表于 2007-08-29 08:58:39 类别:亲近观音 体验自在(连载)
(第六章 请观音法 之七)
观音忏法
《请观音经》的大意已简述如上。
在天台宗开来,此经行门属于非行非坐三昧。随意之起,即修三昧,不关于行坐。
非行非坐三昧为天台所立四种三昧之一。四种三昧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
常坐三昧,也称一行三昧,如《文殊般若经》说。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蠲除恶觉,舍诸乱想,不杂思惟,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或宿障发动,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号,以求加护。除经行饮食便利之外,时刻相续,无须臾废。此之三昧,于一期中,若能精勤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障业,显发实相之理。
常行三昧,也称般舟三昧,又称佛立三昧,如《般舟经》说。以九十日为期,终竟三月,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无令休息。此之三昧,极能断除宿障。根据《观音慈林集》的记载,遵式禅师(964~1032),尝行般舟三昧,九十日为期,苦学呕血,入道场,两足皮裂,以死自誓。忽如梦中,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觉身心清凉,疾遂愈。
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经》《法华经》说。若依《方等经》,七日为期,唯诵陀罗尼。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旋竟却坐,思惟实相之理。若依《法华经》,三七日为期,但诵本经。故经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此等三昧,俱是半行半坐。
非行非坐三昧,即是诸大乘经所说种种行法。前之三种,俱用行坐;今言非行非坐者,虽非行坐,实通行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谓但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不拘限期,心存止观,念起即觉。《摩诃止观》卷第二曰:“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异上,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及一切事,南岳师(慧思)呼为随身意,意起即修三昧。大品(般若经)称觉意三昧,意之趣向皆觉识明了。虽复三名实是一法。”
智者大师及门人依此经,建立了请观音行法。此法既是修行的方法,同时也是忏悔的仪式。印顺法师认为:“忏法,智者是称为‘行法’的,后人改称为忏法[1] 。”从功用的角度说,此法不仅用于自修自救,也可用于救治他人。根据《佛祖统纪》等文献的记载,智者大师曾率众行此观音忏法,使坠马将绝的陈永阳王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并解除疼痛[2] 。
到宋代,遵式制定《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确立以下行法步骤,现摘要如下。
第一庄严道场
当严饰道场,香泥涂地,悬诸旛盖,安置佛像南向观音像别东向。(道场即清净境界也。香泥者即无上尸罗也。究竟戒香,遍涂实理。旛即翻也,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盖者,观五阴免子缚,起大慈悲覆法界也。)
第二作礼法
各执香炉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体投地。使明了音声者唱:(五体表五阴。左脚是色,右脚是受,左手是行,右手是想,头是识。戒是色法,无作冥密如阴,表左脚也。定是受者,定是心神之法为阳,表右脚也。想是推昼前境如阳,表右手也。行是思数如阴,表左手也。五识在头能了别,故识对头也。)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一心顶礼西方无量寿世尊
一心顶礼过去七佛世尊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诸
-观音忏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