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各县的由来凯里市:垦田驻户成新都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位于东经 107 .9° ,北纬 26 .5° 为自治州首府,有“苗岭新都”之称。面积 1306 平方公里。市内以苗族为主,间有侗、汉等民族。凯里是苗语音译,意为开垦田地。原为清平属地。明成化十三年(1477) 设凯里安宁宣抚司,嘉靖元年(1522) 改安宁宣抚司为凯里安抚司。清雍正十年(1732) 置凯里卫,十二年(1734) 添设清平县丞一员分驻凯里。民县为炉山县, 同年改凯里县丞为凯里分县, 隶炉山县。 1952 年12 月 31 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炉山县,建立炉山苗族自治区。 1955 年改称炉山苗族自治县, 1956 年改炉山苗族自治县为炉山县。 1958 年撤炉山、丹寨、雷山、麻江 4 县合置凯里县,县治设在凯里。 196 1 年分县后,原炉山县改称凯里县。 1983 年8 月19 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凯里县,设立凯里市。凯里全景黄平:地平土黄书旧州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 107 .9° ,北纬 26 .8° , 在贵州省中东部。宋置黄平府, 清置黄平州, 黄平之名源出旧州, 因其地势平坦, 土壤呈黄色得名。南宋宝六年(1258) 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 置黄平府。明洪武七年(1374) 九月置黄平安抚司。十一年(1378) 正月置黄平守御千户所。十五年(1382) 正月升黄平守御千户所为卫。二十二年(1389) 五月, 以狼洞置兴龙卫指挥使司。万历二十八年(1600) 后置黄平州, 与黄平守御千户所同隶平越府。清康熙十一年(1672) 裁兴隆卫, 移州治于卫城,得名新州;原黄平州治改设巡检司,称旧州。民县; 旧州巡检司为旧州分县。民县。 1958 年至 1962 年期间施秉县曾并入过黄平县。岑巩:得名城外岑巩山岑巩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位于东经 108 .7° ,北纬 27 .2° , 在贵州省东部。 1913 年置思县, 193 2 年改思县为岑巩县,以境内岑巩山得名。面积 1479 平方公里。有汉、侗、土家、苗、布依、水、瑶等民族。岑巩,系侗语 jencgongx( 岑拱) 音译,意为四周山坡多, 另以城外有岑巩山而得名。岑巩是贵州建置最早的地方之一,古名思州。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唐武德四年(621) 置务州, 贞观四年(630) 复为思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 思州土著首领田景贤归附朝廷,置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 置思州府, 隶属贵州布政司, 领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都素蛮夷长官司、黄道溪长官司、施溪长官司。清雍正五年(1727) 增领平溪( 今玉屏县) 、清浪( 今镇远县青溪区) 二卫。民国2 年(1913) 改思州府为思县, 属镇远道; 12 年直隶于省; 19 年改思县为岑巩县; 24 年属镇远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 年岑巩县解放,初属铜仁专区,后划归镇远专区。 1956 年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 年并入镇远县, 196 1 年复置岑巩县至今。从江:两县各取名末一字从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接壤, 省内与黎平、荔波、溶江等县相邻。位于东经 108 . 9° ,北纬 25 .7° ,在贵州省东南缘。 1941 年撤永从,以东北地入黎平,西南地入下江,置从江县,以永从、下江各取一字为名有苗、侗、汉、壮、瑶、水、布依等民族。从江,系民国 30 年(1941) 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时, 取两县末尾一字而得名。元代置西山阳洞等处长官司。至元二十年(1283) 置福禄永从长官司。明正统六年(1441) 废福禄永从长官司, 置永从县。清雍正十年(1732) 三月, 添设永从县丞一员, 分驻丙妹; 同年移黎平府潭溪吏目驻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 三月, 置下江厅。民国 2 年(1918) 改下江厅为下江县。 3 年改丙妹县丞为丙妹分县,隶永从县。 25 年撤销丙妹分县。 30 年永从县与下江县合并置从江县,县治丙妹。 1950 年 12 月, 从江县解放, 1956 年由都匀专区改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8 年并入榕江县; 1961 年8 月复县至今。丹寨:名取两县首尾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位于东经 107 .7° ,北纬 26 .2° ,在贵州省东南部。 1913 年废厅置八寨县。 1941 年撤丹江县分西部入县, 改名丹寨县。以丹江、八寨各取一字命名。与雷山、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市、凯里市等县市毗邻。总面积 平方公里。有苗、汉、水、侗等民族。丹寨,原名八寨,系苗语 YafVangl( 押羊) 的意译,
黔东南各县的由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