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一、农业发展模式在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中,中外的前人们已为我们总结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各种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一)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针对“石油农业”的弊端,积极探索各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先后出现了美国的“低投入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和“规模经营农业”发展模式;德国的“综合农业”发展模式;法国的“环境保护型农业”发展模式;俄罗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日本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 1991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发表了《丹波宣言》,确定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二)我国近几年来的农业发展模式 20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组织探讨本国的可持续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问题。先后探讨并建立了“精细农业”发展模式;“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城郊农业”发展模式;“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和“有机农业”发展模式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农业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由于“三农”问题所带来的困惑。因为这些模式只是某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简单组合包装。尽管这种包装对于农业的自身改造和农业的技术进步曾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整个世界正在不断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农业的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农业国际化的新趋势,我国农业必须尽快提高农业竞争力,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农业发展模式已显现出如下弊端。 1、不能明确地昭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竞争力是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是农业资源与产品市场配置效率的综合反映。土地和劳动力作为农业资源以农产品成本价格的形式进入产品市场。在一定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下,要求劳动力必须占有相应规模的土地,即土地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一定的土地数量条件下,就必须减少劳动力数量,即农业的适度规模经济效益。没有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不能有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也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传统要素的替代,更不可能打破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 2、背离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不断变化调整的轨道。经济结构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着二、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与第一产业比重的相对下降的调整。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在农业占绝对比重的条件下实现。以往各种农业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单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然而,越是如此,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显得突出。反过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的阻力就越大。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困惑,保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应该从能够生长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农产品的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入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属于土地密集型产业,需要劳动力在一定的技术装备条件下,必须占有相应规模的土地,即土地的规模经济效益。而低于这一规模效益的农业生产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而且还会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被动局面劳动生产率低、成本支出高、市场竞争无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但是,由于种种限制,目前我们采取的仍是手工式、小规模经营模式,尽管一部分地区,出现了转包、转租、托管等不同形式的土地经营方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