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方言在构词上的语法特点
摘要:词汇是语言中开展最为迅速的局部,每个地区的方言在词汇上的特点是最为突出的,本文从附加式构词和动词重叠这两个方面来论述湖北孝感方言在构词上的语法特点。
关键词:湖北孝感方言构词特点
〔词缀〕
~。动词后缀“倒〞是普通话所没有的。〔1〕逼倒:逼迫。例:我不想去,是他逼倒喊我去的。〔2〕默倒:以为。例:你默倒我不晓得你做了么事。〔3〕阴倒:背地里。例:他当着面不说么事,只晓得阴倒怪。
2.~巴。这是孝感方言里一个特殊的名词词尾,普通话没有,如:盐巴、泥巴、嘴巴、牙巴。
3.~儿。孝感话儿化现象十分丰富,包括娃儿类和儿类两种形式。〔1〕娃儿类。即“儿〞作为一个构词后缀自成音节,汉字写作“娃儿〞。如:袋娃儿、狗娃儿、胯娃儿。〔2〕儿类。即“儿〞不自成音节,而是使前一音节韵母带上卷舌色彩,汉字写作“儿〞。如:把儿、花儿、猫儿。
孝感方言娃儿类词的词根都是单音节的,没有双音节词根。儿类词的词根大多是单音节的,有些可以是双音节或三音节的。娃儿类都可以兼有儿类形式,如:猫娃儿/猫儿、车娃儿/车儿、棍娃兒/棍儿。
娃儿类和儿类词都有小称意义,包括爱称和恶称两种感情色彩。一是因为小而可爱,属于爱称,这是儿化主要的感情色彩,如:凳娃儿、狗娃儿、胖儿、爹儿、鱼儿;二是少数儿类词用小称表现贬抑的感情色彩,属于恶称,如:干部儿、公事儿、爱情儿、典型儿。比较而言,娃儿类词语小称意义更明显,所有的娃儿类〔包儿类的兼类〕都可前加“小〞而意义不变。如:小袋娃儿=小袋儿、小狗娃儿=小狗儿、小凳娃儿=小凳儿。只有儿类一种形式的词语,小称意义明显减弱,如:伴儿、婆儿、爹儿、气儿。
孝感话有些词或语素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儿化,但作为姓名用字在口语中却能儿化,这是儿化爱称意义的表现,这种儿化现象只在“儿〞类出现,“娃儿〞类没有。如:陈爱儿。
4.~家。附在某些指人的名词后,表示某一类人。如:姑娘家、婆娘家、弟兄家、大人家。这种“~家〞词缀普通话中也有。但是孝感话中还有一类“~家家〞,其分布与“~家〞相同,语法意义与“~家〞根本一样,但“~家家〞有一种“轻视或不屑的〞色彩。例:姑娘家家不放规矩点。
5.~头。“头〞在孝感方言中主要是附加在动词性语素后面,构成一种较特殊的抽象名词,可用“V+头〞结构表示。例:①人家唱戏,有么事看头哩?②最近有么事耍头嘛?③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冇得研究头。类似的还有:学头、听头、吃头、搞头、谈头、讲头、做头、尝头、猜头、讨论头、学习头、试验头、复习头、选择头
湖北孝感方言在构词上的语法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