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古诗词中“名词句〞的审美意蕴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助力学生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养成,表达出重要的教化作用与审美功能。其中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璀璨明珠,以简练语言为我们构建了深远意境,极富审美意蕴。基于此,文章将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小学古诗词中“名词句〞的审美意蕴展开教学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名词句;审美意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属于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中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更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关键组成,其凭借精炼、含蓄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来深远、清雅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在如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之下,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与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审美底蕴,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而在过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课堂诵读的方式为主,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去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而在古诗的情、意理解中却无过多要求,更缺少对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与鉴赏培养,久而久之便会对语文教学质量形成负面影响。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其中名词句的审美意蕴讲解,通过审美教育的渗透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意象的审美意蕴
所谓意象,指的是将主观情意融合在内的客观物象,也正因为意象整合,才促使诗句字词得到极度简练,从而让读者能够透过简单字词去展开无尽联想,有着非常高的审美价值。比方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中便用落月、乌啼、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客等客观物象去营造出了极其浓郁意蕴的审美情景。而且后面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更能让人感受到空灵、深邃的意象。在整首诗中将乌啼、霜夜、江枫、渔火以及愁眠独客、夜半钟声等各种意象进行融合,向我们呈现出来羁旅者的惆怅与孤寂。在许多的古诗词中都营造出了极具审美意蕴的意象,并且经过了历代诗人的不断运用与开展,越来越多的象征性意蕴也得到沉淀,从而形成了更多符号化的意象,因此可统称为“传统意象〞。实际上,在古诗词中意象主要为表达作者情思提供载体,起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作用。
二、情感的审美意蕴
古诗词的表达核心永远在于情感,诗人以简练且巧妙的字词去渗透最为真挚的情感,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这便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像?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句历来受到了许多文学家的赞赏与赏析,其中独特的“名词句〞句式结构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亮点,而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与独特的情感美学却是被世人所夸赞已久的。
在对小学生展开古诗词教学时,教师通过对名词句中情感的审美意蕴进行讲解,去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行体验,使其在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层面的陶冶。比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纵观全诗并无任何字眼直接提及离别,但当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却能够从字里行间深刻感受到李白与孟浩然两人的深厚友谊。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想象作者写作的画面:在碧天绿水间,遥看故人远去的帆影,诗人凭栏遥望,目送远方故人。在这样的想象辅助下,小学生或多或少能够对离别的惆怅情感有所理解,随后再引导学生去领会诗中的“孤帆〞“远影〞“唯见〞等词语的含义,从中感受诗人的离愁,体会因朋友离去而黯然神伤的情感。
在这首古诗词中,我们能够感知到多样化的情感,其中包含思念家
浅论小学古诗词中“名词句”的审美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