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尽快走出“描红”天地
——目前数学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对策
描红,是儿童练学书法“初级阶段”的招式。通行的方法是用一张薄纸蒙在上面,“亦笔亦趋”,待得“知其大概”后,便让他们临摹了,如果想在书法上有点名堂的话,习书者还必须脱离字帖,这样才能逐渐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来。倘若老于“描红”,或一味地仿临他人字体,则必“死于前人书下”。这其实讲的就是书法界“入帖”与“出帖”的问题。
由学书中的“描红”、“出入”之法,笔者不禁反思起我们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来。学生到学校来,诚然是需要接受若干现成的知识,学会老师传授的解题方法,但若止于此,则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尽快走出“描红”天地,这就必须教师能在教会知识的同时,刻意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耐,主动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学会创造、有所发现的本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数学工作者并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自己的“翻录磁带”,让学生老在“描红”,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不和自己的备课笔记一致的,则一概不予肯定;考卷上有主观题是虽有独见,但不合“标准答案”,也照样扣分不误……试想,在这样的教育下,迅速的学习怎么会有主动性与创造性?他们 亦步亦趋、师云亦云地读书、解题,其思维的积极性与求异性怎能不被扼杀呢?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新教育大纲(2000年新教材)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同时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要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尽快走出“描红”的天地,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通过学习与反思,笔者对目前的数学教学提出如下对策,以帮助学生走出“描红”的误区。
[对策之一]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第一,从单一化走向综合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那种“仓储式”的人才已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课堂教学要不断扩展自身的功能,努力使知识到传播、信息的辐射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因而,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去选择信息,把信息变为知识,使学生能在课后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纲举目张,触类旁通。从而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
第三,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活动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笔者曾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规定
“上课答问、提问时不必举手,答案可以突破老师现成的结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有时课堂就像一个“大茶馆”,学生学的主动性大大激发了教者教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活力、有生机。
[对策之二
[数学精品论文]让学生尽快走出描红天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