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4、5、6 段。能力目标: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 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 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教学重点: 1) 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韵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教学难点: 1) 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4、教学方法: 1) 朗读教学法、讲解法。2) 讨论法、点拨法。 5、课时安排: 2 课时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 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 他自己一身重病, 但宁愿饿死, 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 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朱老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2 、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著书近三十种, 二百万余言, 大部分收入《朱自清文集》(1953) 。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 但是, 1923 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927 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28 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时期, 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 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 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 193 1年8月, 朱自清留学英国, 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 后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 2 年7 月回国, 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 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 1943 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抗日战争爆发后, 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 1
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