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 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意象特征。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 1. 预习课文,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熟读全诗; ,找出和本文类似的诗歌及特点。 3. 查阅有关舒婷的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教师准备: 1. 有关舒婷的资料、本诗写作背景及朦胧诗的相关资料; 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录音材料或范读准备。课型: 自主学习课。五、学习步骤及内容一、导入祖国,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唤起人们心底真挚而深切的情感。 20 世纪 70 年代末, 刚刚经过十年浩劫, 面对伤痛满身的祖国, 一个普通的女工在唱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她充满激情的歌唱, 表达了自己与祖国命运的息息相关, 她为之悲, 为之喜, 为之蓬勃奋飞!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那质朴厚重的情感吧! 播放录音材料或教师配乐范读,导入学习情境。二、初读感知 1. 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有什么感受? 2. 本诗和我们以前学的哪一首诗类似,你还能读出几句来吗?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 九年级上册第 3课《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会需要星星/ 谁还会……”它们都是朦胧诗, 构思强调内在思维, 表现手法追求意象化, 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 主题具有多义性。) 3. 文学作品的理解, 需要我们走近作者, 走入作者的那个时代。请你展示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及本诗写作背景, 并简述你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同学间相互补充。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 她初中毕业以后曾去插队, 后回城当工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 1979 年,成诗却早在 1976 年“四五”之后的动荡时代, 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 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三、诵读品味(一) 导读品味: 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的那个年代, 仔细品味诗歌的感情。 1. 教师播放音乐,营造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自读。 2. 学生选其中的一节朗诵, 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应用怎样的语调诵读?)其他学生点评,教师鼓励。 3. 诵读指导: 本诗先抑后扬, 表达了诗人由低沉而至高亢的思想情绪, 朗读中要注意把握这种节奏的变化,读出情感。教师范读第一节( 或放录音),问: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吗? 谈谈你的看法。教师引导: 第一节,诗人使用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要从其本身包含的内容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象的修饰语。这样,我们不难发现“矿灯”“路基”等,应该象征着祖国的工业, 而“熏黑”“失修”等修饰语形容了祖国工业的衰败。同样, “水车”“稻穗”, 应该象征祖国的农业,而“破旧的”“老”“干瘪”等修饰语又现出了祖国农业的落后贫穷。这一组意象加在一起, 既指工农大众生活的艰难,又凸现了祖国经济的贫弱面貌。“淤滩上的驳船”与“历史的隧道里蜗行”相对,进一步象征了中华民族已经远离历史前进的轨道,裹足不前。此情此景, 诗人感到犹如把纤绳勒进祖国母亲肩膊那样疼痛难忍, 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多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