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佛道《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小说,产生于明代中叶。这一时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尤其是出现了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体系。因此,作为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产物,《西游记》所表现的就是心学体系和三教合一思想。三教之所以能够合一, 全在心性之学。儒曰尽心知性,道曰识心见性,佛曰明心见性。心性之学成了宗教和哲学所探讨追索的根本。所以在明代中叶出现了一部研究心性之学的理论著作——《性命圭旨》和一部表现心性之学的文学著作——《西游记》。《性命圭旨》暂时不谈,只谈谈《西游记》所表现的心性学。首先,《西游记》的核心, 应该是“西游”二字, 而且开宗明义的诗篇末联为“欲知造化会元功, 须看《西游释厄传》。”可见《西游记》要表现的就是“造化会元功”。造化指大自然创造化育,返本还原的事业和功用。这里包含着三个过程:万物由大自然化育生出,又回复到大自然中去,即大自然(元) →万物→大自然(元)的公式。这就是有无相生,阴阳互转的宇宙规律。万物由死而生,由生而死,生死相续,本无差别。所以,死的意义在于生,生的意义在于死。吕洞宾就说过:“生时学死,死时学生。”然而,世人妄念,贪生而恶死,自然违背了生死相续的规律,便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遂导致了各种灾难和病痛。那么,要消除这些痛苦灾厄,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生时学死,走向死亡。这并不是让人去**** ,因为**** 只能破坏生命的过程,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实生与死,也即是有与无, 实与空。所谓走向死亡,无非是让你达到一种空无的状态,精神进入涅媻自在,这就是王重阳所讲,行的“活死人”。做了“活死人”,就已经完成了“造化会元”的过程,与自然规律相同一, 自然就无灾??厄。所以说,“释厄”是目的, 走向虚空是手段, 那么, 西游与走向虚空有什么关系呢? 从三教来讲,所谓西游,都是要走向虚空、拥抱虚空,才能救护生命。这就是生为死, 死为生。因为西方是虚空,能与虚空融为一体,自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西天有如来佛永住涅褩境界而无所从来, 无所从去。一部《西游记》, 即教人象孙悟空一样走向虚空,去掉一切凡心、圣心、道心、佛心而进入金刚之心,成佛作祖,无苦无乐,生死两忘,所以也就是一部心历路程。《西游记》一百回,孙悟空贯彻始终,是主人公。他生自于一块巨石之中,形状为猴, 称做“心猿”, 反过来就是“猿心”( 元心), 即根本之心, 金刚之心。他由位于天地之中饱受日精月华、按九宫八卦、二十四节、七十二候排列的巨石中诞生,先是一个圆石卵,即无极生太极;迎风化一石猴,是太极中的一点真阳。五官四肢具备,是有肉体,为阳;目运两道金光,是有神,为阴;这是太极生两仪。而阴阳化生,服饵水食,以致于那两道金光便潜息不见, 进入深层意识, 从而生死流转。这就是“造化”。他既然是元心, 尽管金光潜息, 但灵光不灭, 所以玩耍之际, 也要探看源头, 于是找到了水帘洞。石猴“瞑目蹲身”, 是在致虚守静; 然后一纵入洞, 看见一座明朗的铁板桥,“桥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 倒挂流出去, 遮闭了桥门。”这是一个字谜: 桥下水倒挂, 是个捺勾, 流出去的是三点水, 合起来是个心字, 所以水帘洞就是心洞。不仅如此, 花果山也是心山, 因为山上的“花果”只有“仙桃”。猴子爱吃桃,跟祖师学道吃了七次饱桃,上天管王母蟠桃园,取经路上采的野果也是桃,可见桃与他的关系甚深。桃形象心, 与心猿相合, 正是心心相印。因此,这“花果山福地, 水帘洞洞天”, 正是心之山洞、心源,所以石猴会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这家当自然是指心的住所,而且是先天的,所以是“却是有人家居住一般”。众猴原先住过,只是后来忘了;如今到了心地安下了家,夜不至于四方流转了。石猴称“美猴王”,是来自于《易经· 坤文言》的六句话:“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水帘洞是中,道家说“抱中守一”,所以进洞的石猴就是一,一在中里边是“申”字,申又配猴,所以称“美猴”,就是“美在其中”四字。之所以称“王”,是因为《尚书· 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四字,白话即是“公平地掌握他的中心所在”。能够掌握中心的,可见是中心的王, 所以《礼记· 礼运》中说:“王中心无为, 以守至正。”至《- 性命圭旨· 安神祖窍》曰:“‘允执厥中’者,《记》之所谓‘王中心无为, 以守至正’者是也。夫曰‘王中心’者, 盖以一点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由此立,性由此存。此两者同出异名,原是窍中旧物,如今复反窍中, 则蒙庄所谓南海之倏, 北海之忽, 相遇于混沌之地矣。”这一段所说, 即谓美猴王本是水帘洞中原物, 如今流转之后, 复归于混沌之地, 是心中之王, 是天君, 是宇宙之君。所以, 要认识水帘洞为心源,就得走出去再回来,有了距离才能有真正的体认。就是苏东坡《题西
《西游记》与佛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