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代山水诗.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古代山水诗.docx中国古代山川诗
中国古代山川诗
1、听雨声 知花落 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夜
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好音以悲痛为主。中国写山川的诗人,亦大略具一份感慨的通性。断雁啼鸦、孤舟月影、芊芊青草、蒙蒙烟柳这些历代咏唱不衰的风景,以其永久的魅力、莫名的伤感,长远地对应著诗人们的愁怀,映现著中国诗人以愁为美,以悲为美的诗心。另一方面,中国山川诗人又常常在大自然中吸取生命的新机,安置憔倅的生命,安慰忧苦的灵魂。大自然新新不已、生生不息的力量,是山川诗人们永久掬取不尽的生命甘露。中国山川诗人对自然山川的两种感觉,映现出中国文
化传统中生命哲学的精深内涵。 「雨」浸透了原始的感情
-----------
若是要从全部的感慨意象中,拈出一个优美、典型的意象,最简单想到的就是「雨」。现代诗人戴望舒,被人称为「雨巷」诗人,那一首「撑著油纸伞/单独/徘徊在悠久,悠久/又寥寂的雨巷」(《雨巷》)之所以有令人心醉的美,
正是这个「雨巷」的存在,古老得没有终点,是完好由中国旧诗词构成的一个雨世界。不懂得「雨」之美,便与中国诗整个儿的无缘了。
中国诗的襁褓时代,就已经歌唱「雨」了。如殷代四方受年的卜辞云:
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卜辞通纂》三十五) 雨一开始就与生命的乞求梦想联系在一同,浸透了最原始的生命存在需求的感情义味。到了
《诗经》里,远戍的征人不断唱著: 「我自来东,零雨其蒙」(《》);「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已经自觉地用「雨」来表达生命的悲痛,感慨至极。先秦时
的古歌《梁甫吟》,正是雨中想念父亲母亲的诗歌, 「曾子耕於太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亲母亲,作《梁山歌》」。(《琴操》) 雨景其实是心境
-------
中国山川自然诗中的雨世界,发端於思乡、怀亲等基本的感情需求,到後来俨然成为无边丝雨织成的愁世界。唐人刘禹
锡诗云:「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
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竹枝词》)是说即便没有猿啼的悲音,这纷繁、飘飘的雨世界,自己就足以教人肠断了。唐人杜牧的名篇《清明》诗云:
清明节气雨纷繁,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哪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断魂」这个词儿, 终究是甚麼意思, 唯恐真的说不清楚。
可是这类体验却有广泛的性质:小雨纷繁、春衫尽湿,心头涌起莫名的悲伤,无端的感人。这时最需要有酒,也许不是
消愁,是品尝雨中愁情的美。因此写雨中的风景,其实是写人的心境;雨的迷茫,表示著生命的某种缺憾,某种怅
惘。刘长卿诗云: 「瓜步寒潮送客,杨花暮雨沾衣。故山南望哪处,春水连天独归。」(《送陆沣还吴中》)「独归」的风
景中,即是心灵跌入一种无穷的迷茫。山川草木, 亭阁楼台,小桥曲径, 本来是存在的, 但是因为有了雨纱、雨幕、雨帘,
便全都消失了,不再那麼明理解白地存在了。 这类风景,
最易於拍合某种心境,那样一种特定人生境遇中的失落感。无怪乎唐人王昌龄写离愁,就篇篇离不开雨了。昌龄写雨,
喜用「入」字,如「江风引雨入舟凉」 (《送魏二》);如「寒
雨连江夜入吴」(《送辛渐》),是雨,也是人的心境进入一种
迷茫。因为一旦雨景跟心境切合, 雨丝便延长著人的愁绪了。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雨的潇潇而
「下」,延长著人的寂寂而「远」 。「登台北望烟雨深,转身
泣向寥天月。」(姚月华) 烟雨之「深」,濡染著离愁之浓。「相
送情无穷,襟比散丝。」(韦应物)这时,是一天丝雨都化作
了满襟零泪,仍是一腔愁情都化作了满天丝雨呢? 相同的雨,不一样的感觉
----------
南朝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可算是最早的听雨感觉。声音的听觉也许还不够美。到了唐诗、宋词里,听雨
的能力大大发展,广泛审美化了。白居易《夜雨》诗: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似最早写出了芭蕉听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又写出了荷花听雨,并且是残荷听雨,再不听,就听不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因为有雨来怜悯,更深厚一层。王昌龄《听流人水调
子》诗云:「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当音乐雨
声化了时,雨声也就音乐化了,还问离愁深几许? 唐宋诗词中的听雨感觉,丰富得不得了。有的是当下的身心欢腾,
如「春水碧於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客来时,酒尽重沽,听风听雨,吾爱吾庐」(辛弃疾《行香子》);有的是回想中的魂牵梦萦, 如冯延巳《归自谣》词上阙句:「哪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滴」;如李清照《声声慢》有句:「梧桐更兼小雨,到傍晚,点点滴滴。此次序,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中国诗人的听雨感觉,不单已

中国古代山水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春天资料屋
  • 文件大小91 KB
  • 时间2021-12-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