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3 / 28
绪论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
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生物与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 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4 / 28
不能至死),生物常常进入休眠(不活动)状态,来抵御暂时的不利环境。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s):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能量与环境---光、温度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
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短日照植物(short day plant): 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冷害(cold damage):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 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 受害或死亡。
冻害(freeze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造成生物受害或死亡。
耐受冻结(freezing tolerance): 少数动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而避免低温伤害。如潮间带贝类。
超冷现象(supercooling) : 动物(昆虫)体液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的现象。
6 / 28
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rule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summation):植物和变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
春化作用 (Vernalization effect):低温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诱导或促进植物的发育和开花。这种经过低温诱导的植物的发育或繁殖,称为春化作用。
异温动物(heterothermy ):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眠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动物(熊)。
贝格曼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
阿伦规律(Allen law):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热中性区(Thermal Neutral Zone):在某一环境温度范围内,内温动物代谢率最低,耗氧量不随环境温度而改变,这个最低代谢区的环境温度称热中性区。
物质环境---水、火
种群生态学
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6 / 28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数目在生活周期各阶段保持不变。
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 :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构件在生活周期可反复形成,不同个体因构件数不同而出现形态差异。
无性系分株(ramets): 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和腐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分离的个体,这些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称为无性系分株。
种群大小(size):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建筑学结构(architecture):植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