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地壳运动规律同步检测题
第 3 页
高考一轮地壳运动规律同步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天坑,是存在于碳酸盐岩层中从地面往下形成的深度和口部都在百米以上的陷坑状的地形。已经被确认的天坑约2/3分布在中国。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省份,天坑数量最多的是( )
A.贵州 B.广东
C.吉林 D.西藏
2.下列构造示意图(如下图,该地地势北高南低)中最易形成巨大天坑的是( )
A.a B.b
C.d D.d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天坑是存在于碳酸盐岩层中从地面往下形成的深度和口部都在百米以上的陷坑状的地形,我国碳酸盐层分布最为广泛地区为云贵高原地区,结合选项可知,贵州省天坑最多,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b岩层地势较低,且地势北高南低,说明该地为河流流经地区,
第 3 页
而下部隔水层受侵蚀缺失,与其下的石灰岩层发生溶蚀作用,形成天坑,故选B。
答案: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22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4.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5.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 4 页
【解析】第3题,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C对。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A、B、D错。故选C。
第4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B对。风速慢,A错。沙丘迎风一侧坡度陡,C错。沙漠区,降水少,D错。故选B。
第5题,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降低风速,减少侵蚀,③对。控制越野自驾游,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④对。干旱区,不适宜种植业发展,①错。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营造常绿阔叶林,②错。C对,A、B、D错。
【答案】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A、B两地的地质构造分别对应下图的( )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第 5 页
7.图中B区域北侧的高原主要地貌类型及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地貌 竹楼 B.雅丹地貌 土楼
C.黄土地貌 窑洞 D.丹霞地貌 蒙古包
【解析】第6题,据图中经纬网及主要地理事物可知A山为华山,地质构造属于断层中的地垒;B地形区位于华山北侧,为渭河平原,地质构造属于地堑。在题目所给出的地址构造图中,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和岩层升降情况可知,①、②为褶皱构造,①为“中间新两侧老”的向斜,②为“中间老两侧新”的背斜;③、④为断层构造,③为“中间岩块抬升两侧岩块下降”的,④为“中间岩块下降两侧上升”的。故C正确。
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B区域北侧的高原是黄土高原,主要地貌为黄土地貌,民居为窑洞,故C正确。喀斯特地貌主要位于我国云贵高原,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民居;雅丹地貌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土楼则是福建客家族的民居;丹霞地貌分布广泛,以广东丹霞山最为著名,蒙古包为我国内蒙古高原蒙古族的民居。
【答案】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
第 6 页
C.③②① D.②①③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风化坑多发育在位置较高、坡度较缓的河谷阶地区域,A错;风化坑发育位置较高,分布在0--1米的河谷区域,B错;由于旋转水流不断侵蚀打磨,风化坑边缘坑坑洼洼,C错;风化坑在河床相对抬升后,由积水风化而形成,选D。第9题,河流壶穴形成后,河谷河床抬升,壶穴积水口裸出,积水风化,壶穴逐步转化为风化坑,据此顺序是③②①。
【答案】:
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11.图中( )
第 7 页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最新版高考一轮地壳运动规律同步检测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