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联写作.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节什么是对联对联是一种由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协调的对偶句组成的实用文。对联又叫“对子”,又称“楹联”、“楹贴”。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既有社交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式。第一节对联的产生和发展一、对联的产生《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礼记》: “情欲言,辞欲巧。”《左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第一节对联的产生和发展二、对联的发展。梁代以前的对偶是不自觉的创作。梁代以后,沈约有意识的将“四声”引入诗歌创作,开始了格律诗的探索,使对偶形式走向成熟。但尚未独立成专门的艺术形式。唐以后,盛行律诗、绝句,促进了对联形式的完善与规范。对联开始单独应用。五代后蜀主孟昶,用联语取代了桃符后,对联成为一种民俗。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到了清代,对联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节对联的产生和发展 据传,梁启超到武汉拜会张之洞时, 两人就是用对联进行交流。 张之洞: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一, 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 梁启超: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 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二、对联的形式要求和特点字数相等。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上下句相对的词要词性相同。结构相同。上下句在组词时词组结构相同。平仄协调。单句中仄相间,通常两个音节交 替使用平仄声;而上下句这间则 要求平仄相对;一般上句尾字要 求用仄声,下句末字用平声。二、对联的形式要求和特点 4、平仄协调。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声属“平”,上、去、入属“仄”。 现代汉语则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 写作对联时要求单句中平仄相间,通常两个音节交替使用平仄声;而上下句这间则要求平仄相对;一般上句尾字要求用仄声,下句末字用平声。二、对联的形式要求和特点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一般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在写作实践中,有时可以有所变通。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北京潭柘寺联) 第三节对联的构思二、反对。指上下句的意义是相反相成的,其内在联系通常是转折的关系。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钱难买命,无药可医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第三节对联的构思三、串对(流水对、走马对)。指上下句意思是连续的、彼此依存的, 语气一贯,犹水之顺流而下。结构上常有顺承、或递进、或因果的关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果关系)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顺承关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关系)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目的关系)

对联写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gs758698
  • 文件大小239 KB
  • 时间2016-08-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