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沧浪文化初探.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沧浪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汉水文化乃至楚文化、房陵文化圈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以道家的深奥哲理和思想宗旨为纽带,维系着历代谪宦逸士的精神世界,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本文以流传千古的汉江民谣《孺子歌》(亦称《沧浪歌》)为主线, 钩沉历来的古籍文献及相关学术成果,就这一文化现象略陈管窥之见,藉此求教于专家学者。一、沧浪之水,名出禹经“沧浪”之名,始于何时?因年代久远,已不可稽考。据《尚书·禹贡》云: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1] (p226 ),此为迄今发现最早记载“沧浪”之名的古文献。《禹贡》大约成书于周秦之际,相传为孔子删订整理,它保存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资料。后来地志之书,自《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以及后来各代地理专著,无不以《禹贡》为依据,诚可见“沧浪”之名由来已久。“沧浪”因何而得此名?清代胡渭在《禹贡锥指》中解释得很清楚,“沧浪者,汉水之色”[2] (p101 ),该书援古验今,博引诸家旧说,议论详明,是研究《禹贡》的总结性专门著作。此“沧浪”意谓水青色。但是,滔滔三千里汉江,呈“沧浪”之色的江段又在哪里?清代钟岳灵在实地考察后认为:(汉水)源出于陇西嶓冢,历郧乡而下数百里内,山石峣确,涒滩递接,其水奔趋澎湃,初无宁时, 至均之关门崖,滩始平,越十数里至槐关,水之自西而东者复折而南,地势纡回, 江流乃缓,此处即均之东山焉。山根有崖,水清隐隐可见,但深不知几许,水至此汇渟渊寂,若池昭然。四时惟夏涨则潢流挠漫,非其本色;至霜露泬寥之际, 色若结绿,纹如湘簟,较之他水自倍澄鲜。或曰山树阴翳,翠添江色,此殆不然, 盖水深则静、静则绿,如天之苍然者,积空气而成,宁有所映带耶? [3](钟岳灵《沧浪赋》) (本文所引《均州志》、《续辑均州志》中的文字,其标点符号均为笔者所加) 上述文字对汉水的流向、流速以及所经之地均作了详明的阐述,对“沧浪绿水”的成因及其四时的变化亦有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就文中所言,“沧浪”必在均州(即今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无疑。从当地流传的诗文中亦可得到相关印证,如明代杜大宾在《九日登龙巢望沧浪》诗中写到:“禹迹当年知几经,嶓冢导出沧浪脉”[4] (p128 ),清代沈冠在《沧浪绿水》诗中亦写到: “清绝沧浪水,传名自禹经”[4] (p134 )……。《辞源》释“沧浪”为“水名,即汉水”,并援引了《尚书·禹贡》的记载[5] (p1862 ),《孟子》的译注者梁海明先生也认为“沧浪,指汉水上游”[6] (p116 ),由此可见,《禹贡》所云实“指均之沧浪言也”。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先有“沧浪”之名,而后始有《沧浪歌》。据《孟子·离娄上》中关于孔子闻孺子歌的记载,当知《沧浪歌》在孔子(前551 —前 479 年)生前已被广为传唱。由此可以推断,《沧浪歌》距今至少已有 2550 余年的历史。到战国时期,屈原(前 340 —前278 年)因放逐汉北而闻渔父之歌, 致使《沧浪歌》再次名扬荆楚。正是受《孟子》和《楚辞》这两部经典文献的深远影响,由《沧浪歌》而衍生的文化现象渐成滥觞之势。但是一些好事的名儒士宦为渲染炫耀本地的人文历史,常将沧浪的本根文化移至他处,或因考据不详, 以讹传讹,让人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宋代无名氏在《沧浪》诗中曾有“沧浪到处得名多,莫题鲁经孺子歌”[4] (p123 )的感叹。针对杂说

沧浪文化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