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阿凡达》中文字幕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阿凡达》中文字幕翻译策略
[摘 要]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方式,字幕对其传播和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目的论关照下,分析了影响字幕翻译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即导演的拍摄意图和观众的接受度。据此,以美片《阿凡达》(Avatar)为个案详细探讨了英语电影中文字幕的翻译策略,概括为简化法、补偿法、移植法、改写法和优化法五种策略;同时,参照源语对源语观众的影响效果,讨论了不同翻译策略操作下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 目的论;字幕;英语大片;翻译策略
一、电影字幕的特点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电影的成本在所有艺术中是最高的。所以电影创作必须考虑到市场前景,为了商业上的需求,大片须最大限度符合大众口味,票房是重要指标。
字幕翻译,即电影中把源语的口头对话以同步字幕方式译为目的语,通常位于屏幕下方。由于字幕和影视画面同时出现和消失,观众在观看图像,听取影片中声音、音乐的同时,还要阅读字幕,因此字幕或多或少对影片的声像欣赏有一定干扰。
英美影视语言与书面文学语言不同,它有口语性、文化性、大众性、综合性、及时性和简洁性的特点。因此,进行字幕翻译时,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否则,不恰当的字幕会破坏观众欣赏影片的兴致。
二、目的论的翻译理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功能主义翻译观。Skopo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机能、功能”。所以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以某个译文接受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在Vermeer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活动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
,即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要。
在一部影片中,导演的拍摄意图会渗透在影片中,那么字幕的翻译应该实现导演的意图;除此之外,字幕的接受者,即观众,是否能够理解接受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成功的字幕翻译既要实现导演的拍摄意图又要考虑观众的审美趣味、心理需求和知识背景等,即注意目的语字幕的可接受性。
三、探讨中文字幕翻译策略——以美片《阿凡达》(Avatar)为个案
对于这部影片,导演卡梅隆说:“……科幻电影要表现的是我们现在无法接触到的事物,这是一种预言,它会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切,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我拍《阿凡达》的初衷之一。我对现在人类对大自然所做的一切感到深深的忧虑,我想将来也许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可见,导演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警告人类珍爱地球,保护环境,否则自取灭亡。译语既要实现导演的这一拍摄意图又需考虑中国观众是否可以接受。在考虑这两种影响翻译过程的因素前提下,来探讨具体的中文字幕的翻译策略。
(一)简化(simplification)
简化一般指忽略或保留源语部分形式,意译通常是常用的翻译方法。对于具体处理英语电影的中文字幕,是指省略标点符号,多用简单句,压缩长句。目的是让观众以最快的时间阅读,而不破坏其娱乐的整体气氛。
例1:杰克代替他哥哥要接受训练,在实验仓里,感觉非常自由,像在做梦,感慨道:
目的论视角下《阿凡达》中文字幕翻译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