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外国人形象研究
姓名:蒋逸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
20040528
中文摘要
关键词外国人形象古代小说社会文化价值观
分类号
作为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异质因素,“外国人”形象在历代小说中呈现的
不同面貌,反映了中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也反映了某种历史性的世界格局变化。
中国文人眼中的世界观是不断发展的,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他们在小
说中处理各式各样外国人形象时,面对的是本民族以外各种异质文化。研究他们
笔下的外国人形象。则可以分析出当时人的世界观与心态。了解小说中的外国人
形象,其实也等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了我们自己,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学,
我们的文化潜意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历史上的中外交往达到过几次高潮,但外国人
形象出现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比重则相当轻。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或许
意义非凡,但在古代小说里,他们却自始至终都没能成为主角,同时还受到了种
种的变形和扭曲。中国人心目中的外国人,往往是类型化的,并常带有由于不了
解及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隔阂、成见。咀嚼文学史料背后的深意,将所有表层剥离
后,我们才能有新的发现,打开自己相对有所局限的思路。
本文时间从唐代开始一直写到清鸦片战争之前,分唐五代与宋元、明清三大
部分。每部分由中外交流历史背景、对外国人外貌的审美、外国人给中国人的印
象、中外通婚故事中的外国人、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几大部分组成。
关于古代中外交流的研究,以前多偏重于史实的考据。但相比较而言,从文
学,尤其是从古典文学角度去看待、挖掘、阐释中外关系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心
理现象和问题,这类研究则起步较晚。本文旨在研究古代文学是如何从中国人的
视角去看待外国人,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文学化的变形与创造的。之前,一些
专著中有过对某类外国人形象,例如“胡商”的比较概括的研究。但比较完整的、
系统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外国人形象研究,则几无所见。希望本论文能为梳理材
料、提供新见做出一些贡献。这可以给正在迅速进入全球化过程的现代中国社会
提供历史和文学的传承与借鉴。
街
认
、
前言
在何种情况下,中国小说家的兴趣才’会投射到外国人身上呢此题材的冷热
当然与中国人的世界观变迁有关。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外国人形象一直都处于配角甚至群众演员的地位。他们或
是作为志怪小说中遥远的怪异形象而存在,而即使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仍继续承担
着神秘或野蛮等等远距离的背景色彩。曾有人说过“怀疑和不信任是中国人的不
治之症”,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眼光都太执拗于中国木身了,这使得古代小说中的
外面化,并且显得相当模糊。他们不具有个性光
彩,甚至连他们所代表的国家背景也往往被完全忽略。
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国之
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国之中国”的阶段是中国民族自发达
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关注的只是中国自己。这种情况到了秦一统后有所改变,
中国人眼中开始有了“东亚”的观念,与亚洲各民族有了竞争。而中国人的视线
为更远的世界所吸引,则要到乾隆朝末年以后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中国人的
世界格局观中,中华文化的价值标准是评判的唯一标准。被中华文化同化的便是
文明之国,例如新罗曾被称为“小中华”,被称为“万国楷模”。高高在上,以一
种俯视的态度去审视其他国家的文化,这都使得中国古代小说作者在塑造代表异
质文化的外国人形象时带上了某种文化上的偏见。
在今天,中国已经不再拘泥于自己那“中华文化冠天下”的情结了,相当一
部分人不仅接受学习他国文化,并且开始接受用他国的价值标准观念去重新看待
事物。在这样多元化文化背景共生的国际环境里,我们重新来探讨中国古代小说
中的外国人形象,所要探讨的不是古代外国人究竟是如何在中国生存的真实状
态,而是想通过分析其小说文本看透那背后的古代中国人世界观影响下的文化潜
意识。
上篇唐五代小说中的外国人形象研究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一个高峰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中国作
为世界格局的有利中心与诸多国家在外交、军事、宗教、文化、经济各个方面有
不同广度与深度的交流。外国人形象也第一次在小说里有了较多体现和相对粗线
条的描述。
为何选择唐朝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外国人形象研究的开始,首先与中国古代
小说自身的发展有关。中国古代小说发端有诸多异论,,开始走向成熟则当在唐
朝。汉晋小说尚为中国小说的萌芽阶段,今日所谓六朝小说,在当时并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外国人形象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