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杰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精当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感悟语言的文字的美。
2、领会散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会联想,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教学重点:走进作者的“荷塘〞,体会“月色〞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运用指导赏读等方法进展教学。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一〕导入
我们对荷花不陌生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月光下的荷塘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朱自清,走进他的"荷塘月色"。
〔二〕作者背景简介:
朱自清(1898—— 1948年),字佩弦,是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东海县,祖籍,自祖父以来定居,所以自称“我是人〞。1920年毕业于大学哲学系,又在的省立第六师学校和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主要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我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背影"、"春"。
. .
. ! .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惧笼罩着中国,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三〕正音
煤屑(xiè) 幽僻(pì) 亭亭(tíng) 峭楞楞(qiàoléng) 缕缕(lǚ) 弥望(mí) 脉脉(mò) 梵婀玲 (fàn)袅娜(niǎonuó) 蓊蓊郁郁(wěngyù)班驳(bó) 倩影(qiàn) 酣眠(hān) 媛女(yuàn) 敛裾(jū) 踱(duó)
〔四〕初读感悟
1.理清思路:全文分四局部。
第一局部〔第1节〕,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局部〔2—3节〕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局部〔4—6节〕,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局部〔7—8节〕,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 .
. ! .
2.作者感情开展的脉络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 观荷塘月色,获得淡淡的喜悦→ 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