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中国大陆山难综述二零一一年一月深圳中一、山难研讨中的一些基本概念?1、危险因素?遇险遇难事件是由种种危险因素引发的。主观、客观上危险因素的存在是险情发生的基础。其主要分:户外危险,客观危险,山间危险和主观危险。?户外危险:在各种户外环境中进行户外运动时存在的可能引发人体伤害的危险因素, 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客观危险和操作中的不当或失误引起的主观危险因素。?客观危险:客观存在的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客观因素。典型的如山间危险。另外如突发疾病和装备器材的损害,往往也是难以人为控制的。?山间危险:包括由山区特有的地形、地质、天气、气候、水文、生态、动植物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危险。?主观危险:是由于参与者能力上的不足或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危险。一、山难研讨中的一些基本概念?2、险情和山难?遭遇险情后发展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 ? 1. 遇险而没有造成人体伤害,通过自救、互救或救援,最终使遇险者安全脱离险境,仅仅受到了惊吓。一般称之为“遇险事件”? 2. 遇险后造成人体伤害,但仍能脱离险境而没有造成死亡。? 3. 造成人员遇难死亡。?多数研究者一般习惯把后两种情况称之为“山难”。主观危险和客观危险都可单独引起山难,前者是事故,后者是意外。但大多数山难是主观危险和客观危险同时存在, 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对前两种情况应对处置不力和不当,都可能发展成为第三种情况,所以不能认为没受伤或仅受了轻伤就问题不大。必须给予重视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救助,因为这三种情况在本质上是同理同源,情况会意外地发生变化。二、中国大陆山难史 1、第一阶段( 1957-2000 ) ?中国大陆的山难史始于 1957 年-贡嘎山,与中国首次自主攀登 7000 米以上山峰同步?共计 13 起,遇难 33 人?特点: ?仅限于高山探险?多是专业登山, 1994 年以后开始有业余登山遇难发生二、中国大陆山难史 1、第一阶段( 1957-2000 ) 时间 1957 年6月 1959 年7月 1960 年5月 1961 年6月 1966 年春 1975 年5月 1978 年4月 1979 年10月 1991 年2月 1994 年8月 1999 年8月 2000 年5月 2000 年10月山名贡嘎山慕士塔格峰珠穆朗玛峰公格尔九别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峰雪宝鼎峰玉珠峰珠穆朗玛峰死难人数 41251113621 3(广州绿野队) 2(北京 K2队) 1 死亡原因雪崩/滑坠滑坠高山病暴风雪山体崩塌滑坠心脏病突发雪崩雪崩滑坠滑坠恶劣天气及领队失职失温二、中国大陆山难史 2、第二阶段( 2001 后至今) ?特点: ?户外运动迅速兴起发展。户外遇难人数很快超过高山探险遇难人数,并持续增长。 2009 年已达 41 人, 2010 年降至 27 人。 2001 至 2010 年累计 166 人。?高海拔登山参加者逐步以民间登山者为主,高山探险逐渐平民化。高山探险年度遇难者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其中没有专业运动员, 1957 至 2010 年累计 67 人。三、 2010 年山难综合分析 1、概述 2009 年遇难人数较去年增加了约 倍, 2010 年同比减少 19· 8% ,都不能因之断定形势严重程度的高低。实际上,与国外相比,中国山难年度遇难人数还是较低的。而遇难事故的发生率也并不高。但需要我们十分重视的是,这些山难中大多数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暴露出在安全教育上、风险管理上、制度完善上、开展救援上等重要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不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山难的发生和遇难人数的增加不仅会继续扩大,还必然影响到登山户外运动的形象和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给予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2、 1957-2010 年中国大陆历年山难死亡人数统计表时间(年) 1957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登山(例) 33 0513751336 67 户外运动(例) 048798 17 28 17 41 27 166 合计(人) 33 4 13 8 12 15 22 29 20 44 33 233 2001-2010 年登山户外运动死亡人数年度比较 3、不同时期遇难人数的变化特点 2004 年以前的大小年现象 2004 — 2007 持续上扬 2008 显著减少 2009 报复性反弹 2010 因没有群体死亡事故发生,再次显著下降。总的趋势是缓慢上升,影响遇难人数增加的基本因素是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日益迅速增加。 2010 年的下降是否有实质性意义尚待观察。
2010年中国大陆山难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